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商周青銅文化

第36章 第三節四川及其鄰近地區的巴蜀文化

商周青銅文化 李先登 1525 2018-03-20
商周時期四川及其鄰近地區存在著發達的地方性的青銅文化——巴蜀文化。巴文化主要分佈在以重慶為中心的四川東部地區,蜀文化主要分佈在以成都為中心的四川西部地區。巴蜀文化二者不僅自身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且與中原青銅文化也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這與《尚書·牧誓》等古代文獻記載蜀國曾參加周武王伐紂等是一致的。 巴族最早的發源地在湖北西部清江流域,以後主要活動於四川東部及陝西南部、湖北西部、湖南西部及貴州東北部一帶。西周時期建立巴國,國都在重慶等地;春秋時期比較強盛,與楚國關係密切,公元前611年巴人曾從楚師滅庸;戰國時期衰落,公元前329年被秦國滅亡。巴文化的青銅武器有著鮮明的地方特點,如扁莖、劍身較寬的柳葉形劍、空首折腰鉞、圭形援直內戈、短骹〔qiao敲〕弓耳矛等。青銅炊食器有釜、甑、鍪〔mou謀〕等。青銅樂器以錞于及鉦最為常見。青銅器上常以虎紋作為裝飾。並且在青銅兵器、樂器及印章等之上也常鑄有虎形、鳥形、手形、花蒂形等符號,這可能是古代巴族或蜀族的文字,但至今尚未破譯,不能通識。巴文化在墓葬上的特點是船棺葬,即用長約五米的整段楠木雕鑿成船形,屍體置於船艙之中,葬於沿江的山坡之上。 1972年在涪陵小田溪發現的巴國墓葬中出土了14件成套的青銅錯金編鐘與銅缶等,與戰國中期楚國銅器相一致,反映巴文化與楚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蜀人最初活動於岷江上游的山區,以後逐漸向成都平原發展。根據文獻記載,西周時期蜀與周王室聯繫密切,春秋時期蜀國強盛,戰國時期衰落,公元前329年為秦所滅。考古工作者在四川廣漢三星堆發現了一座巨大的修築於商代的早期蜀國的城址。略呈梯形,北窄南寬,總面積約為2.6平方公里。城牆系用夯土築成,東、西城牆在鴨子河與馬牧河之間,東城牆長1800餘米,西城牆被鴨子河沖毀一部分,殘存800餘米,南城牆築在馬牧河拐彎處,長約210餘米,北面未發現城牆,可能以鴨子河作為天然屏障。 1986年又在城南三星堆發現了兩個器物坑。一號坑長4.6米,寬3.5米,深1.6米。坑內埋有青銅器、金器、象牙、玉石器300餘件以及大量的海貝及燒骨。二號坑長5.3米,寬2.3米,深1.55米。出土青銅器、金器等600餘件。據研究這些物品可能是早期蜀王宗廟中的祭祀用器,在其滅亡時,被燒砸後埋入坑中。其中青銅禮器尊、罍、盤等與中原商代青銅禮器造型相似。青銅神像是建國以來的首次發現,其中二號坑出土的一件青銅立人像,赤足站立於高座之上,通高2.62米,人像高1.72米,重180餘公斤。身體修長,兩臂抬起,雙手握成圓圈,高冠,身穿左衽長袖深衣,上飾龍紋及獸面紋圖案,可能是宗廟中主持祭祀的巫師的形象。再有二號坑出土的一件大型青銅面具,高65厘米,寬138厘米,兩個眼球呈圓柱狀,凸出約30厘米,長尖耳,十分奇特,可能是蜀王先祖蠶叢的神像。玉器有圭、璋、璧、琮等禮器及戈、矛、斧、鑿等兵器和工具。金器有杖、面罩、虎及金箔等。例如一號坑出土的金杖長1.42米,金皮木芯,金皮重約500克,上面雕有人頭、鳥、魚、穗等圖案。此外,早蜀文化的主要發現還有成都羊子山的一座祭壇基址,為正方形三級土台,高約10米,底部邊長103.6米,台頂面積為31.6平方米。還有成都十二橋發現的大面積竹木建築遺址。晚期蜀文化的主要發現有1980年在新都發現的一座戰國中期開明氏蜀王的大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其中五件青銅列鼎(最小的一件蓋內鑄銘“邵之飼鼎”)和豆、敦、缶以及編鐘等的形制紋飾與楚國青銅器類似,顯然受到了楚文化的重大影響。而出土的兵器則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例如援兩側均有短胡的戈、柳葉形短劍、空首折腰鉞等。此外還出土了一枚鑄有蜀國圖形文字符號的方形印章以及大量成套的青銅工具等。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