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音樂

第3章 第二節遠古音樂遺物

中國古代音樂 伍国栋 1086 2018-03-20
遠古音樂實物可能保存至今的主要是骨質、陶質和石(玉)質類樂器。這類樂器在近現代的考古發掘中雖然所得數量不多,但已引起國內外學者和專家的廣泛注意,它們在世界音樂史學領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文化價值。 骨哨是遠古先民最早使用的吹奏樂器之一,同時也是先民狩獵勞動中誘捕動物的工具。浙江餘姚縣河姆渡和江蘇吳江縣梅堰新石器時代遺址都出土有此類樂器(圖5)。骨哨用獸禽肢骨製成,開一至三孔,可以吹奏簡單的曲調,用它模擬獸禽鳴叫,能引誘動物到來進而加以捕獵。今天生活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中的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民族,仍然還用木製鹿哨和樹皮製狍哨吹奏母鹿、幼狍的鳴叫聲來誘捕公鹿和母狍。

圖5 河姆渡骨哨(新石器時代)

遠古先民使用的另一骨質吹奏樂器是骨笛。 1987年在河南舞陽縣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10多支這樣的樂器,經科學測定,年代為公元前6500年至前5500年,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其中完整、無裂紋的一支,長22.2厘米,上開七個按音孔,兩端直通,一端為吹孔。經試奏和科學試測,可以吹出“56b71235”或“1234567世界上最古老的笛簫類吹奏樂器具備的音樂性能,在全世界的遠古樂器遺存中還沒有先例。 塤是一種用陶土燒製的、形狀大小好像鵝蛋或魚形的吹奏樂器。浙江河姆渡、西安半坡、山西萬榮、甘肅玉門火燒溝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均出土有一孔、二孔和三孔塤。三孔塤頂端為吹孔,其餘二孔為指孔,能吹出“135”三聲音列,音色圓潤、深沉、含蓄。多件陶塤的發現證明,塤在遠古先民音樂生活中得到了比較普遍的使用。到了商代,塤的製作趨向規範化,有的已發展到五個按音孔,可吹出八個連續的半音(圖6)。


圖6 殷墓陶塤(河南輝縣)
磬用發音清亮的石料製作,樂官夔所說“擊石拊石”即指這種打擊樂器。甲骨文中,磬字作“靈之氣的重要打擊樂器。

圖7 襄汾陶寺墓地石磬(新石器時代晚期)
青銅時代還未到來之時,遠古先民就用陶土創造出了最早的鐘。陝西長安縣客省莊和河南陝縣廟底溝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鐘,造型與後世青銅鐘相似(圖8),一般認為它是青銅鐘的祖先。鐘發展到商周時代開始用青銅鑄造,像“編磬”一樣排列使用,稱為“編鐘”。 骨質、石質、陶質遠古樂器實物的發現,不僅顯示出華夏祖先的聰明才智和創新精神,同時還可以使我們想像到遠古先民在典禮祭祀場合使用音樂的情景:奏樂者有的擊打著石器和陶鐘,有的吹奏著骨笛和陶塤,舞蹈人員都赤裸著胸臂並塗抹上五彩顏色,有的還裝扮成各種獸禽形象,在錯綜複雜、鏗鏘悠揚的吹奏打擊樂聲之中高歌狂舞、歡呼雀躍……,這是一幅多麼神妙、多麼熾熱的遠古樂舞場面!


圖8 客省莊陶鐘(新石器時代)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