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的印章與篆刻

第15章 第二節印色

中國的印章與篆刻 王志敏 1058 2018-03-20
印色,也叫印泥,是用來鈐蓋印章的色料。使用印色蓋印,是印章的封泥時代從東晉宣告結束以後,產生的新的鈐印方法。從古至今,蓋印所用的顏色分為墨印、青印、朱印三種。 墨印是用墨灰調蜜或用白礬研墨灰,使之成為濃汁,塗抹在印面上,然後打在紙、絹、布帛所寫的公私文件上,作為執行、信守和權限的依據。據說唐代集賢院圖書印就是墨印,墨色經久不變。目前從敦煌石室發現的唐人寫經卷中,上面所蓋的印章,雖然大多是朱印,但偶爾也有墨印的。另唐太宗的“貞觀”、玄宗的“開元”兩印以及南唐後主李煜的“建業文房之印”,雖多用朱色的,也見有用墨色的,據此可參證唐人用墨印的說法是有所根據的。此外,墨印還有另一種用途。從宋至元明清各朝代,社會上流行一種習俗,就是在居喪期間即百日之內,蓋私印不得用朱紅色,須用墨印代替,稱“丁憂印”。

青印,即石藍色印。元代有用青印的。另清代會典事例中也有明文記載,明清時期凡遇國喪(即皇帝過世時),百日之內官印改用青色。民間居喪期間也有用青印的。乾隆時期畫家方士庶(公元1692—1751年)在居喪期間,曾在他以前畫過的畫上蓋了一方印文為“偶然拾得”的小方章,也是石藍色的。 朱印的最早使用,史書記載是在南北朝時期,梁武帝的啟文就有用硃砂印在名字上面的,自稱“司徒”。 朱印是用硃砂調製的,有水印、蜜印和油印。最初是朱印是用水和硃砂調製的,乍看鮮紅,日久水性退盡,硃砂浮在紙上,很容易脫落。蜜印是用蜜與硃砂調製的,比用水調成的印色好多了,但蜜性退盡,朱色也容易脫落。元代開始,就已有用油和硃砂調製的印色了。元代畫家趙孟頫的作品上,就已有油印色出現。但油印色的廣泛使用還是在明代以後。油印色是用硃砂與篦麻油、艾絨調製。它的製作,要經過煉油、治艾、選砂、乳砂、配合等多種工序。用質量好的油印色所蓋出的印章,顏色鮮紅,經久不變。

傳說清代乾隆時期有一種八寶印泥,鈐於書畫上,印文凸起,顏色鮮紅欲滴。所謂“八寶”,是指印泥系用朱粉、辰州硃砂、柬埔寨紅寶石、赤金粉、石鐘乳、珊瑚屑、車渠粉、水晶粉八種上等原料做成的。上述傳說中的“八寶”原料是否可靠,尚不可知,但從傳世書畫上所蓋的乾隆時期的印章中,可見到那時的印泥確是紅色沉穩而經久未變。 朱印的顏色有硃砂紅、朱膘紅、西洋紅等。國內福建漳州、杭州西泠印社、北京一得閣以及上海等地都生產印泥,但清光緒以來至今,以福建漳州所製的朱膘紅色印泥最負盛名。 存放印泥,不要放在金屬做成的容器裡,印泥與金屬接觸,容易變質。貯存印泥最好用磁印盒,不易透油。印泥用過之後,要將盒蓋蓋好,以防日曬使印泥乾裂。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