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紡織與印染

第4章 第四節古代主要的絲綢品種

中國古代紡織與印染 赵翰生 6296 2018-03-20
絲織物種類很多,由於織造工藝不同,各個種類有不同的結構和特點。古代絲織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幾大種類有紗、綺、絹、錦、羅、綢、緞等10多類,而每一大類中又有許多品種。 紗紗是最早出現的絲織物品種之一。古代的紗根據其本身組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表面有均勻分佈的方孔,經緯密度很小的平紋薄形絲織物,唐以前叫方孔紗。一種是和羅同屬於紗羅組織,以兩根經線為一組(一地經,一絞經)起絞而成的,密度較小的織物。紗在南北朝以前都是素織,後來花織逐漸增多,宋以後益為繁盛。由於紗薄而疏,透氣性好,古時應用較廣,是各個時期夏服的流行用料。紗織物的名貴品種很多,如輕容紗、吳紗、三法紗、暗花紗等。宋代亳州所出輕容紗,在全國最為有名,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形容它“舉之若無,載以為衣,真若煙霧”。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過一件表長128厘米,通袖長190厘米,重49克,用極細長絲織成的平紋素紗禪衣。此件薄若蟬翼的紗衣,織作之精細,令人驚嘆,是古代紗織物中的珍品。

羅羅是質地輕薄,經紗互相絞纏後呈網狀孔的絲織物。商代出土的羅織物殘片,證明中國在3000年前已開始生產羅。秦漢以後,羅織物日臻精美,成為流行織物。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綾紋花羅,織造方法極為複雜,反映了漢代羅織物織造技術的水平。唐代羅多為花羅,如貢品中的單絲羅、瓜子羅、孔雀羅、寶花羅等。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白地綠花羅,織製得極為精緻,是唐代花羅中的精品。到了宋代,羅織物更是盛極一時,需求量大增。僅僅是潤州(鎮江)官方設置的“紗羅務”,每年生產的貢羅就達10萬匹以上。此外,成都的大花羅,蜀州的春羅、單絲羅、婺〔wu務〕州的暗花羅、含春羅、紅邊貢羅和東陽花羅,越州的越羅,都精美異常,在全國享有盛名。


圖1 通體扭絞羅結構圖

圖2 不通體紐絞羅結構圖
羅織物的組織結構較為奇特,它不是靠互相平行的經紗,通過經緯交織來形成組織。而是靠互不平行的地經和絞經,有規律地絞轉後與緯線交織在一起,形成網紋狀組織和外觀。從織物表面看也沒有縱橫的條紋。古代的羅織物分為通體扭絞(圖1)和不通體扭絞(圖2)兩大類,前者多半用四根經線為一組織造,沒有筘〔kou扣〕路。後者多半用二根經線為一組織造,顯現筘路(詳見羅織機)。由於通體扭絞的羅織造時不用筘,工藝較複雜,產量也較低,明清以後逐漸消失。不通體扭絞的羅卻因織作方法比較簡便,生產效率較高,售價便宜而在明代以後大為流行。 緞緞是指地紋全部或大部採用緞紋組織的絲織物。緞紋組織是在斜紋組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組織特點是相鄰兩根經紗或緯紗上的單獨組織點均勻分佈,且不相連續。因單獨組織點常被相鄰經紗或緯紗的浮長線所遮蓋,所以織物表面平滑勻整,富有光澤,花紋具有較強的立體感,最適宜織造複雜顏色的紋樣。緞紋組織的這些特點與多彩的織錦技術相結合,成為絲織品中最華麗的“錦緞”。宋朝張元晏對一件緞制服裝作有生動描述:“雀鳥紋價重,龜甲畫樣新,纖華不讓於齊紈,輕楚能均於魯縞,掩新蒲之秀色,奪寒兔之秋毫。”很能反映緞織物的特點和它的可貴之處。

根據出土文物來看,緞起源於唐代,唐以後發展成為和羅、錦、綾、紗等織物並列的絲織物一大類。宋元以後,緞類織物日趨普及,不僅有五枚緞和各種變則緞紋,八枚緞也開始被大量應用。這時期的著名品種有透背緞、捻金番緞、銷金彩緞、暗花緞、妝花緞、閃光緞等幾十種。緞織物最初也叫紵絲,後來才改稱為緞,北京明定陵出土的紵絲,就是做工、質地均極講究的五枚緞絲織物。 綺綺是指平紋地起斜紋花的提花織物。綺的斜紋顯花組織有兩種:一種是由提花經絲浮線形成斜紋組織。另一種則是在原斜紋組織的兩根經斜紋浮線之間隔一根平紋經線,即是在花部組織上形成一根經斜紋組織點和另一根經平紋組織點的排列分佈,也可以說是斜紋和平紋的混合組織(圖3)。早期綺的紋樣,據《釋名·釋採帛》記載:“綺,欹〔qi猗〕也,其文欹不順經緯之縱橫也,有杯文形似杯也,有長命,其彩色相間,皆橫終幅,此之謂也。”呈杯紋,菱形紋、方紋等幾何紋,如殷墟出土的菱形紋綺和迴紋綺。 “不順經緯之縱橫”表明花部的幾何紋採用斜紋組織。漢以後,綺的紋樣有了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對鳥花卉紋綺,鳥獸葡萄紋綺等。從晉到宋,還時有將綺作為官服的規定,如《晉令》記載:“三品以下得服七彩綺,六品以下得服杯文綺。”


圖3 綺結構圖
綾綾是斜紋地起斜紋花的絲織物,是在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初期的綾常和綺混稱,從織物組織來看,兩者有其相似之處,但又並非完全一樣。相似的是綾、綺織品,表面都有斜紋花,質地都較輕薄。不同的是綺為經線顯花織物,綾為緯線顯花織物,綾比綺花、色變化多得多;再則綺織品表面顯類似緞織物的紋路,而綾織品表面則多半顯山形斜紋或正反斜紋,因而古書《釋名·釋採帛》有“綾,凌也,其紋望之如冰凌之理也”的說法。冰凌的紋理與山形斜紋相似,富有光澤,以它來形容綾的風格特點極為貼切。漢代的綾織物已十分精美,是當時價格最昂貴的絲織品之一。三國時,由於馬均改革簡化了綾織機,綾織物的產量開始大幅度提高,織出的紋樣也更加複雜。唐代是綾生產的高峰時期,統治者不僅在官營織染署中設有專門用來生產綾織物的“綾作”,還規定不同等級的官員服裝要用不同顏色、不同紋樣的綾來製作。唐代的綾織物品種見於文獻的有獨窠、雙絲、熟線、鳥頭、馬眼、魚口、蛇皮等名目,被白居易譽為“不似羅綃與紈綺”的“繚綾”更是名噪一時。絲綢之路沿路有很多唐綾出土,日本的正倉院和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珍品中也有唐綾。宋以後,綾除了用於服裝外,開始大量用於書畫、經卷的裝裱。

錦錦是指用聯合組織或複雜組織織造的重經或重緯的多彩提花絲織物。錦字由“金”和“帛”組合而成,表明它是古代最貴重的織品。漢·劉熙在《釋名》中說:“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價如金,故惟尊者得服之。”意思是說織錦工藝複雜,費工多,其價值相當於黃金,只有貴人才能穿。錦的出現,對紡織機械、織物組織甚至整體紡織技術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織錦技術的高低,可反映各朝代或各地區的紡織技術水平。 採用重經組織,以經線起花的叫經錦。採用重緯組織以緯線起花的叫緯錦。戰國、西漢以前的錦均為經錦,這種錦是以兩組或兩組以上的經線和同一組緯線交織,經線多為二色或三色,一色一根作為一副(如顏色較多,也可使用牽色條的方法),緯線有交織緯和夾緯,夾緯把表經和里經分隔開,用織物正面經浮線顯花。 1959年新疆民豐尼雅遺址發現的東漢“萬事如意錦”就是一種典型的經錦。南北朝以來,緯錦開始大量生產,逐漸取代了經錦。緯錦是用兩組緯線或兩組以上的緯線和同一組經線交織而成。經線有交織經和夾經,用織物的正面緯浮線顯花。 1967年新疆阿斯塔那發現的在大紅色地上起各種禽鳥花卉和行雲圖案的唐代錦襪,就屬於這一種緯錦。織造時,經錦只用一把梭子;緯錦用梭較多,但它不改變經線和提綜程序,只改變緯線的顏色,就能織出花型相同顏色各異的圖案,因此可以說緯線顯花是提花技術的一大進步。古代錦的品種繁多,不勝枚舉,蜀錦、宋錦和雲錦是最著名的三大名錦。

緙〔ke客〕絲緙絲在古代最初叫織成,後來因其表面花紋和地紋的連接處有明顯像刀刻一般的斷痕,自宋代起又叫刻絲、剋絲、克絲。它實際上是一種以蠶絲為經線,各色熟絲為緯線,用結織技術織作的一種高級顯花織物。緙絲的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漢代,當時達官貴人祭祀天地和參加重要典禮的禮服就是用它為衣料製成的(《後漢書·輿服志》:“公侯九卿之下,(袞〔un滾〕服)皆為織成”)。晉以後緙絲織作技術有了較大進步,織品日臻精細,出現了一些以佛像、人物和各種物體作紋樣主題的織物。同時,它在織物中的地位也大為提高,除了皇帝的袞服逐漸地改用緙絲外,在其他需要織物顯示尊貴的地方也一律以緙絲充任。例如,南北朝和唐代的內府,在整理其收藏的王羲之、王獻之書法時,對於上品均用緙絲裝裱,較次的用錦裝裱(張懷瓘〔guan冠〕《二王書錄》)。至宋代,緙絲不僅在織作技術方面達到了完全成熟的程度,在製作原則上,也起了很大變化,即從單純製作服用的織物,發展為兼作專供欣賞的純藝術品。宋、元、明、清四代出現了許多具有熟練技術的緙絲名匠,其中最為著名的有南宋的朱克柔、沈子番、吳煦,明代的朱良棟、吳圻等。他們都有不少傳世佳作,如朱克柔有《蓮塘乳鴨圖》、《山茶》、《牡丹》等,其作品特點是手法細膩,運絲流暢,配色柔和,暈渲效果好,立體感強。沈子番有《青碧山水》、《花鳥》、、《梅花寒鵲》,其作品特點是手法剛勁,花枝挺秀,色彩濃淡相宜。這些名家之作,不但可與所仿名人書畫一爭長短,有的藝術水平和價值甚至遠遠的超過了原作,對後世影響很大。

緙絲雖屬平紋織物,但它的織法是採用通經斷緯的方法織成的,較特殊。織前,先將畫稿或畫樣襯於經紗之下,織工用筆將花紋輪廓描繪到經紗上;織時,不是只用一把梭子通投到底,而是根據花紋圖案的不同顏色,把每梭緯紗分成幾段,用若干把具有各種色彩的小梭子分織。宋代莊綽曾在他寫的《雞肋篇》中對緙絲的織造特點作過詳細描述:“定州織刻絲,不用大機,以熟色絲經於木棦之上,隨所欲作花草禽獸狀。以小梭織緯時,先留其處,方以雜色線綴於經線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連,承空視之,如雕縷之象,故名刻絲。如婦人一衣,終歲可得,雖作百花,使不相類亦可,蓋緯線非通梭所織也”。其中所謂“蓋緯線非通梭所織也”就是指斷緯而言(圖4)。


圖4 緙絲結構圖
蜀錦古代蜀地(今四川成都周圍一帶)所產特色織錦。蜀錦是最早馳名全國的織錦,以織物質地厚重,織紋精細勻實,圖案取材廣泛,紋樣古雅,色彩絢爛,濃淡配合,對比強烈,極具地方特色著稱。史載蜀地產錦是在戰國以前,秦漢以來日臻興盛,其時漢代揚雄在《蜀都賦》所云:“爾乃其人,自造其錦,紞〔dan膽〕繏〔xuan選〕纟匪纟頁,纟參緣〔SHAN衫〕緣廬中,發文揚彩,轉代無窮。”說明蜀錦在漢代不僅已聞名全國,而且有了許多花色品種。按“紞”是用於被面裝飾的錦;“繏”是錦帶;“纟匪”〔FEI匪〕是蜀錦的一個品種;“須”是錦制的鞋樣;“纟參”是旌旗上的錦直幅;“緣”是衣飾用錦。其時成都也因它織錦最盛,質量最佳而被稱為“錦城”和“錦官城”。三國時諸葛亮從蜀國的總體戰略出發,把蜀錦的生產作為統一戰爭的主要軍費來源,提出“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使蜀錦生產得到了蓬勃發展。當時成都城內是“棟宇相望,桑梓相連”,許多人家以織錦為業,出現了“技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合,貝錦斐成”的盛況(左思《蜀都賦》)。所產各色品種行銷全國,為蜀漢增添了經濟來源。唐代是蜀錦生產鼎盛時期,這時的生產水平和織造技藝,達到了新的高度,並以寫實、生動的花鳥圖案作為主要的裝飾題材和裝飾圖案,形成絢麗生動的時代風格。詩人鄭谷曾贊唐蜀錦上的花鳥、雲雁生動活潑如“春水濯來雲雁活”。兩宋以後,江南絲織業興起,蜀錦聲勢明顯下降,但它的傳統紋樣和機織工藝,對全國織錦業影響巨大,如雲錦和宋錦就是在吸收消化了蜀錦紋樣和織製工藝的精萃後,才逐漸聲名鵲起,成為著名特色名錦的。

宋錦宋錦是產於蘇州、杭州等江南地區的一種質地較薄組織細密的織物。大多用於裝裱書畫和包裝經卷之用,也有用於華麗服裝的用料。由於其花紋圖案主要繼承唐和唐以前的傳統紋樣,故又被稱為“仿古宋錦”。相傳北宋年間,為了滿足宮廷服裝和書畫經卷裝飾的需要開始生產,南宋末期已有紫鸞鵲錦、青樓台錦、衲錦等40多個品種。明清時以蘇州生產最盛,質量最佳,所產燈籠錦、八答暈錦、落花流水錦聞名全國。宋錦採用經二重、三枚斜紋組織,兩種經紗(面經用本色生絲、底經用有色熟絲)三種色緯(紋與地兼用的色緯和兩種專用紋緯)織成。宋錦色彩豐富,層次分明,不用強烈的對比色,而以幾種明暗層次相近的顏色作渲暈,如它的地紋色大都運用米黃、藍灰、泥金、湖色等;較大的花紋用莊嚴而穩重的常用色調;主花的花蕊或圖案的特徵用比較溫和而鮮豔的特用色彩;花朵的包邊或分隔兩類色彩的小花紋則用協調而中和的間色。各種顏色的巧妙配合,形成宋錦莊嚴美觀,暈渲相宜,繁而不亂,典雅和諧,古色古香的風格。

雲錦雲錦原產地是南京,是在蜀錦和宋錦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明代時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並以其富麗華貴,絢爛如雲霞而得名的織錦。它和蜀錦、宋錦齊名,是我國古代的三大名錦之一。織製時,彩絲中多加金、銀線和用挖花顯花是雲錦的特色,金、銀線使雲錦織品比之其他錦更加富麗堂皇;挖花顯花又使同一緯向花紋的顏色比之一般錦多出許多,織品花紋色彩更加豐富。除此以外,雲錦圖案上也有許多獨到之處,單以作為陪襯的雲紋造型來說就有七巧雲、四合雲、行雲、片雲、團雲、如意云、和合雲、朵雲、流雲等多種。這些模仿自然界奇妙雲勢變化的雲紋,配上作為主體的龍、鳳、仙鶴、牡丹、蓮花等表示尊貴或祥瑞的禽獸花卉,使整個圖案充滿了生氣。雲錦有妝花、庫錦、庫緞三大類典型產品。妝花,是雲錦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種,產品以織物的質地組織命名,如妝花緞、妝花羅、妝花絹等。其織造工藝是在緞地上或其他地上以挖花的方法,用各色絲織出花紋,並以圓金線、扁金線勾邊或金、銀線裝飾花紋。其用色濃艷反差大,配色最少四色,多至十幾色,一般用六色至九色。其圖案佈局嚴謹莊重,紋樣造型簡練概括,多為通幅大型飾滿花紋作四方連續排列,亦有通幅作為一單獨紋樣的大型妝花織物,如明清龍袍。庫錦,又稱“織金”,是緞地上用金線或銀線織出各色花紋的織錦。庫錦中又分“二色金庫錦”和“彩花庫錦”兩種,前者是金銀線並用;後者除用金銀線外還夾以二至三種色絲並織。庫緞是在緞地上由經緯絲起花,形成明暗花紋,局部織以經線的織錦,有本色花庫緞、地花兩色庫緞、妝金庫緞、金銀點庫緞等名貴品種。古代云錦傳世織品較多,最著名的是明定陵出土的妝花龍袍。這件龍袍整體圖案佈局莊嚴,層次分明,氣勢磅礴,花紋是用真金線包邊,龍身用孔雀羽撚線織出鱗紋,織物表面光澤效果類似於螢光。 織金錦織金錦,元代亦稱為“納石失”,是一種把金線織入錦中而形成特殊光澤效果的絲織物。這種織物的組織,均為由金線、紋緯、地緯三組緯線組成的重緯組織,它的金線顯花處的結構則為變化平紋或變化斜紋組織。中國古代絲織物加金最早始於何時,現尚無定論,不過可以肯定,至遲在漢朝末年,應用就已開始漸多,唐宋時織金技術趨於成熟,織金、捻金和其他用金方法達到了10多種。至元代織金錦緞大量生產,達到極盛。唐宋絲織物以色彩綜合為主的藝術風格,至此也變成了以金銀線為主體來表現織物風格。這種現象的產生一方面和蒙古民族的欣賞習慣、裝飾愛好等因素有關外,更重要的是蒙古族通過長期戰爭,從被征服地區掠奪了數量巨大的黃金,這些黃金成為大量生產金錦的物質基礎。元朝用金方法較多,用於織金錦的主要是片金線和捻金線。片金線是將金打成金萡,然後貼於綿紙之上切成金絲,直接用於織造;捻金線又稱圓金線,是將金片包在棉線外加撚而成金線。元代織金錦的消耗極大,據《元史·輿服志》記載,天子冬服分11等,用納石失作衣帽的就有好幾種,百官冬服分九等,也有很多用納石失縫製。皇帝每年大慶,都要給12000名大臣頒賜金袍。此外,《馬可·波羅遊記》則記載元代用織金作軍中營帳,綿延數里。元代織金錦精品實物,除故宮博物院有藏品數種外,各地亦有不少出土,如新疆鹽湖元代墓葬出土的片金錦和捻金錦,經密分別為每厘米52根和65根,緯密分別為每厘米48根和40根。片金錦金線寬僅0.5毫米左右,紋樣為滿地花類型,以開光為主體,穿枝蓮補充其間,線條流暢,絢麗輝煌。捻金錦紋樣為一菩薩像,修眉大眼,隆鼻小口,頭戴寶冠,自肩至冠后有背光。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