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科技史話

第58章 第九節宋應星和《天工開物》

中國古代科技史話 金秋鹏 1122 2018-03-20
宋應星(公元1587—約1665年)字長庚,江西奉新縣人。他因編著《天工開物》而名揚後世。 《天工開物》初刻於1637年,全書共18卷,內容包括作物栽培、養蠶、紡織、染色、糧食加工、熬鹽、製糖、釀酒、燒瓷、冶鑄、錘鍛、舟車製造、石灰燒製、榨油、造紙、採礦、兵器、顏料、珠玉採集等,是一部中國農業和手工業各方面生產技術的總結性著作。 書之所以命名為“天工開物”,正體現了宋應星這樣一種科學思想,它強調“天工”(自然力)與人工的配合,自然界的行為與人類活動的協調,人類通過技術從自然資源中開發出產物,以為人類生存和生活之需要。也就是說,“天工”是與人類行為相對應的自然界行為,“開物”是根據人類生存利益,將自然界中所包含的種物由人工開發出來。書中所說:“草木之實,其中蘊藏膏液(油脂)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憑藉木石(木榨與石磨),而後傾注而出焉。此人巧聰明……”(《膏液》卷)正是這一思想的體現。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全書貫穿了人工與自然界的調諧、統一,具有很高的科學性和學術性。

全書除文字敘述外,有插圖123幅,展示了有關工農業生產的工藝過程。書中除個別章節引用前人著述外,絕大部分內容都是宋應星在南北各地進行實地調查的資料。在敘述生產過程及具體工藝技術的同時,宋應星還“窮究試驗”,力圖給予理論性的解釋。 除了記述以往的傳統科學技術外,書中還記述了不少當時先進的科技成果,並用技術數據給以定量的解說。例如: 《乃粒》卷中,提出秧田與本田之比為1:25又提出早稻食水三鬥,晚稻食水五斗,失水即枯等,這些數據對水稻生產有著指導作用,為以往農書所未記述。同時,還論述了作物與環境的關係,外界環境變遷對作物物種變異的影響,指出通過人工選擇可培育出抗旱的稻種。此外,還介紹了用砒霜作農藥拌種防病蟲害,以石灰中和酸性土壤等技術成就。

《粹精》卷中記述的水碓,以水力為能源,通過立式主軸帶動各機件,同時具有灌田、脫粒和磨面三種功能,為當時世界上先進的農業機械。 《乃服》卷中記述的關於利用人工雜交培育新蠶種,為當時的新發明,是生物學的重要成就。 《五金》卷中,關於生熟鐵冶煉法的記述,是當時對傳統冶煉方法的革新。該法把冶煉生鐵和熟鐵的設備串聯在一起,使所煉得的生鐵液直接流入炒鐵爐,煉成熟鐵。這種連續作業的冶煉方法,降低了成本和炒鐵時間,提高了工效,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熟鐵冶煉工藝。而關於爐甘石提煉金屬鋅(“倭鉛”)的記述,以及所附的“升煉倭鉛圖”,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煉鋅記錄,表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提煉出金屬鋅的國家。


圖19 《天工開物》“生熟煉鐵爐”圖
正是由於《天工開物》內容極其豐富,故被視為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英國李約瑟博士甚至因此稱宋應星為“中國的狄德羅”。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