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歷代兵書

第3章 第二節最早的兵書《軍志》和《軍政》

中國歷代兵書 王兆春 2304 2018-03-20
人們迄今尚未發現著述年代最早的完整兵書,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年代久遠或難以保存而散佚的緣故。即便如此,人們還是能從古文獻的記載,看到一些曾經出現過的早期兵書,其中最常見的是《軍志》和《軍政》。史家和兵書著述家對《軍志》和《軍政》的引用,雖非長篇大段,但也是一些精闢的章句,它們實為研究早期兵書的珍品,不妨轉錄於下。 現已發現早期兵書的佚文有九處。 《左傳》提到《軍志》的佚文有三處。 《軍志》曰:“允當則歸”、“知難而退”、“有德不可敵”。這三條引文載於《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其意是說:“軍事行動要適可而止”、“要知難而退”、“有德的國家不可抗拒”。 《軍志》曰:“先人有奪人之心。”此引文載於《左傳》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其意是說:“先發製人,可以瓦解敵人的意志。”

《軍志》有之:“先人有奪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此引文載於《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其意是說:“先發製人,可以瓦解敵人的意志;後發製人,要等待敵人士氣的衰竭。” 《十一家注孫子》中保存《軍志》的佚文有兩處。 《軍志》曰:“止則為營,行則為陣。”其意是說:軍隊“停止行進時要紮營,行進時要隨時能轉換為戰陣”。見《軍爭篇》杜牧注。 《軍志》曰:“陣間容陣,足曳白刃;隊間容隊,可與敵對。前御其前,後當其後,左防其左,右防其右。行必魚貫,立為雁行,長以參短,短以參長。回軍轉陣,以前為後,以後為前,進無奔進,退為速走,四頭八尾,觸處為首,敵衝其中,兩頭具救。”其意是說:軍隊布列“陣中要有陣,以便保持充足的戰鬥力;隊中要有隊,以便同敵人對抗。前鋒防禦敵人的前鋒,後衛抵擋敵人的後衛,左隊防左邊,右隊防右邊。動作起來要魚貫而行,停立下來要成為雁行,長兵器要與短兵器相搭配,短兵器要與長兵器相搭配。軍隊撤退,陣地轉移,要以前為後,以後為前,前進時不要慌忙奔跑,退卻時要迅速撤走,隊形有四頭八尾,與敵人接觸處就是頭,敵人衝擊中間時,兩頭要一起相救”。

《太平御覽》轉引《吳子》佚文中的《軍志》一處。 《軍志》曰:“將謀欲密,士眾欲一,攻敵欲疾。”其意是說:“將帥謀劃時要保守機密,士卒行動時要整齊一致,進攻敵軍時要迅速快疾。”見《太平御覽·兵部四·將帥》引《吳子》佚文。 唐杜佑輯錄李靖著作時引用《軍志》佚文一處。 《軍志》曰:“失地之利,士卒迷惑,三軍困敗。飢飽勞逸,地理為寶。”其意是說:軍隊“一旦失去地利,士兵就會迷惑,全軍就會困難重重,以至失敗。或飢或飽,或勞或逸,地利是最可寶貴的。”見杜佑《通典》引《軍志》。 唐李筌《閫〔kun 捆〕外春秋》中保存的《軍志》佚文有兩處。 《軍志》有言:“攻不足而守有餘。”其意是說:以同樣的兵力,“用於進攻則力量不足,用於防守則力量有餘”。

《軍志》有言:“窮寇勿迫,歸眾勿追。”其意是說:“對陷於絕境的敵軍不要過於逼迫,對正在撤回其本國的敵軍不要急於追擊”,以便瓦解敵軍作困獸猶鬥的意志。 《孫子兵法》中保留了《軍政》的兩條佚文。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其意是說:“因相互間距離較遠而聽不見講話,所以設置鑼鼓;因相互間距離較遠而看不見動作,所以設置旌旗”。見《十一家注孫子·軍爭篇》引文。 《軍政》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又曰:“強而避之。”其意是說:“見到條件可以就進攻敵人,知道條件困難就退卻。”又說“敵人強大就避開他。”見《十一家注孫子·軍爭篇》引張預注。 由於缺乏記載,所以《軍志》和《軍政》的成書年代已不可確考。但從《左傳》多次提及,可推測它們至遲在西周晚期已經問世。又從它們的內容和當時的習慣分析,所引各條似非出自一人一時之作,而是西周晚期以前兵家和政治家言論的匯集。依據現有的資料和研究成果,學者們認為它們是迄今所提到的最早兵書,這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我國從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到西周晚期,已經有2300多年了,其間進行了神農伐斧燧(一說補燧)之戰、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黃帝與炎帝的阪泉之戰、舜禹伐三苗之戰等原始部落戰爭,以及階級社會中商湯滅夏桀之戰、週滅商紂的牧野之戰、周宣王對外族之戰等數十次戰爭。其次,戰爭中不但使用石兵器,而且使用了精緻的青銅兵器和相當牢固的戰車,木板船已經用於運兵,城郭建築已經初步完固,金鼓旗幟已經代替聲音和動作而能在較遠的距離上,指揮較大規模的作戰。戰爭實踐經驗的積累,軍事技術的進步,甲骨文和金文對軍事活動的記載等,都為戰爭經驗的總結創造了條件,最早的兵書《軍志》和《軍政》便應時而生了。

“有德不可敵。”這是《軍志》在總結戰爭起因和勝敗的基礎上得出的一條結論。夏桀昏庸無道,民怨沸騰,危機四伏。有德的商湯,德政修舉,人民擁護,他先統一鄰國,翦除夏的羽翼,爾後又率領敢死之士6000—7000人,戰車70輛,打敗夏桀,建立了商朝。商朝末年,紂王無道,重臣比干被殺,箕子被囚,徽子出奔,民眾積怨。有德的周武王,收攬人心,大會諸侯於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統率虎賁3000人、甲士4.5萬人、戰車300輛,一舉佔領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建立了周朝。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都是由於國君桀、紂的無道而引起,因湯、武的有德而取勝的戰爭,所以《軍志》便根據這類有德伐無道而必勝的戰爭經驗,得出了“有德不可敵”的結論。

“允當則歸”,“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強而避之”等論述,是要求戰爭指導者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有取勝的可能便進攻,有失利的危險便退卻,遇到強敵就避開,使自己始終掌握主動權而立於不敗之地。 《軍志》和《軍政》的其他條文,也都是關於兵法和戰法的論述。它們為數雖少,但已是春秋戰國兵書著述第一次高潮到來的前奏。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