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著名的寺廟宮觀與教堂

第38章 第三章著名的伊斯蘭教寺廟

東四清真寺,又名法明寺,在今北京東城區東四南大街13號,是北京最大最古老和修建得最好的清真寺之一。它的始建年代說法不一。一說它始建於元至正六年(公元1356年),一說它始建於明正統十二年(公元1447年),由明代後軍都督府都督同知陳友捐資創建。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明代宗朱祁玉御題“清真寺”。 寺內現存主要建築有禮拜殿、南北講堂、水房和圖書館等,面積達一萬平方米。禮拜殿內金碧輝煌,雕樑畫棟,三座拱門上刻有庫法體經文,字體勁健,刻工精美。整個建築既具有明代特點,又融合了阿拉伯風格。殿後的窯殿為無梁穹頂結構。寺內原有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所建的宣禮樓,清末毀於地震,現在唯餘大圓銅頂,陳列在正殿北牆下。

今寺內文物圖書薈萃,有明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的《清真法明百字聖號碑》,碑陽為漢文,記敘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事蹟,碑陰用漢文和阿拉伯文刻“理本無極”四字;有明代烘製的“清真言”瓷牌,還有各種版本的,其中一部元代手抄本文字工整清秀,保存完好。 東四清真寺原來的規模很大,在大殿南、西、北有很多房屋,主要做小學用。清代,小學是我國大清真寺內的必有設置。 1974年,國家撥款將東四清真寺修葺一新,創造了一個肅穆、幽靜的寺院環境。現在,這裡是北京伊斯蘭教協會會址,也是中外穆斯林禮拜與節日會禮的場所。 北京宣武區廣安門內的牛街,是北京市回民聚居的地區,這裡的清真寺,是北京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一座伊斯蘭教寺廟。牛街清真寺又名禮拜寺,創建於遼統和十四年(公元996年),由外籍伊斯蘭教人士那速魯定創建。明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曾得到重修。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重修牛街清真寺後,康熙皇帝親筆題額“禮拜寺”,因而牛街往後只稱禮拜寺,以便和其他清真寺有別。

牛街禮拜寺建築別具風格。其建築以緊湊對稱為特色,主要有禮拜殿、梆歌樓、望月樓和碑亭等。 禮拜殿是寺中的主體建築,坐西朝東,它採用了中國傳統的木結構形式,由三個勾連搭式屋頂和一座六角攢尖亭式建築組成,殿頂銜接處建了一道半弧形影壁,成為頂部的一個特殊裝飾。而在細部的裝飾方面,又具有濃厚的伊斯蘭教建築的阿拉伯風格,建築物上滿飾阿拉伯文和阿拉伯式的圖案,如博古、花卉等傳統題材。禮拜殿左右襯以抱廈,古樸宏麗,給人以寬敞、肅穆之感。整個殿堂可容納上千人同時做禮拜。 梆歌樓用來作禮拜之前向教民報告時間,又稱喚醒樓、宣禮樓,它的前身是宋元年間修建的尊敬閣。元世祖時,有兩位阿拉伯的傳教士來寺傳教,即在閣上儲存經卷。現在的梆歌樓為重簷歇山式方亭建築。

望月樓平面呈六角形,重簷歇山頂。碑亭在禮拜殿前的月台兩側,呈對稱形,是伊斯蘭教寺廟中特有的建築。亭內立有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用漢阿兩種文字撰刻的《敕賜禮拜寺記》碑。它記載了重修禮拜寺的經過。 牛街清真寺內保存著大量的文物和碑刻,除《敕賜禮拜寺記》碑外,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和至元二十年的兩塊阿拉伯文墓碑,都是研究伊斯蘭教歷史的珍貴實物資料。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