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著名的寺廟宮觀與教堂

第26章 第五節青城山道教建築組群

青城山有“道教第五洞天”之稱,位於今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全山周圍約120公里,有36峰,72洞,108處勝境。青城山峰巒疊嶂,林木青翠,終年常綠,加上諸峰環繞,狀如城廓,故名青城。從東漢末年起,即開始有五斗米道徒在此活動。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隋唐時,青城山上已建起建福宮、上清宮、清都觀、長生觀、常道觀、文昌宮、青皇觀、中皇觀、上皇觀、儲福觀、延慶觀、威儀觀等大型道觀,初步形成了道教建築組群的規模,青城山也因此逐漸成為聞名海內的道教聖地。宋明以後,青城山上又陸續增建中小道觀,最盛時道觀多達40餘所。五代詩人唐求寫詩盛讚說:“數里綠山不厭難,為尋真訣問黃冠。苔鋪翠點仙橋滑,松植香梢古道寒。晝旁綠畦薅嫩玉,夜開紅灶燃新丹。鐘聲已斷泉聲在,風動茅花月滿壇。”天師洞山門的石壁上刻有近人的一篇短文,裡面說:“顧青城山於亦雄亦奇亦秀之外,而其幽邃曲深似劍閣、三峽,峨眉皆無不遜色,故以天下幽標明其特點。”青城山現存宮觀38處之多,主要的有古常道觀、祖師殿、上清宮、朝陽洞、建福宮、玉清宮、圓明宮等。

古常道觀即天師洞,位於青城山腰第三混元頂峭壁間,是青城山道教建築組群的主宮。它始建於隋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初名延慶觀,唐朝時改稱常道觀,宋朝時又改名昭慶觀、黃帝祠。現存殿宇為清末重建,主要有三清殿、三皇殿、黃帝祠、靈祖樓、天師殿、祖堂等。這些建築金碧輝煌,莊嚴雄偉。三清殿是常道觀的最大建築,內塑三清像。樓上珍藏的明代木刻浮雕花屏,精緻美觀,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精湛藝術。觀內歷代碑刻楹聯比比皆是,形成一個自然的書法展覽館。董其昌、鄭板橋、馮玉祥、於右任等古今名人都留有手跡。其中一幅以道意作為內容的楹聯題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聯借鑒老莊語體,將玄而又玄的道教思想一語道破,堪稱佳作。觀後天師洞洞右塑張道陵30代孫虛靖天師張繼先像。洞北聳立一巨石,上刻“降魔”二字。相傳當初張道陵在此結茅傳道、降服妖魔時,雷轟電掣,巨石擋道,於是揮劍一劈,使巨石一分為三。今日所見,三石互相依傍,人稱“三島石”。這裡濃蔭蔽日,沿石縫中小道扶岩而下,聽泉水環流,避暑納涼,實為快事。常道觀內古樹甚多,千年以上的銀杏樹,相傳是東漢時第一代天師張道陵手植。此外還有唐代種植的岐棕、明代的仙人松、清代三世同堂的公孫橘、近代神奇的三岔棕等。

上清宮規模僅次於常道觀,位於青城山山巔之高台,始建於晉代,唐末五代時曾為前後蜀王的避暑行宮,有殿宇13重。現存玄元殿、文武殿、道德堂、靈官殿等,為清朝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重建。宮門“上清宮”三字,為蔣介石1940年所題。宮前山岩有黃雲鶴題“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刻石。宮左二井,一方一圓,泉源暗中相通,人稱“鴛鴦井”。宮右一池,形如半月,池深數尺,一年四季不竭不溢,傳說為仙女麻姑浴丹處,故名麻姑池。從宮後拾級而上,可達海拔1600米的第一峰絕頂。站在新修的呼應亭上,可俯瞰都江堰市全景。遠眺川西平原,岷江如帶,平疇廬舍,宛如圖畫。當然,如果您的機會好,還可在這裡看到日出和雲海。

祖師殿古名清都宮,又名真武宮,創建於晉代。它位於青城山山腰,背倚軒轅峰,面對白雲溪,相傳黃帝訪仙人寧封子,問“龍蹻〔qiao敲〕飛行之道”,故又名軒皇台。唐睿宗女玉真公主、金華公主曾在此修道並羽化,唐杜光庭、薛昌、宋張愈等則曾在此隱居。陸游《遊杜光庭讀書台》詩寫道:“山中猶有讀書台,風掃晴嵐畫幛開。華月冰壺依舊在,青蓮居士幾時來。”宮側的聞勝亭,為馮玉祥出資修建。抗日戰爭期間,馮玉祥將軍曾寓居清都宮,得聞日本投降,喜不自勝,於是建亭刻石以記其事。 建福宮創建於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原名丈人觀,宋代改名會慶建福宮,宮周圍古木參天。後殿李善濟撰書的一幅長聯,每聯字數達197字,居國內第三長。宮左留有明代慶符王妃在此避暑時的梳妝台遺跡。楠木林中設置許多石桌石椅,可供遊客品茗弈棋,賞景清談。

青城山作為道教聖地,以它的莊重與神秘,令無數信男善女傾倒在它的腳下。作為名勝,以它幽雅美麗的環境和豐富的宗教文化內涵,必將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