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的道教

第20章 第二節道教符籙派的發展

中國的道教 金正耀 2616 2018-03-20
宋代帝王崇道,看中的主要是道教那套所謂能夠為人祈福禳災、除妖驅邪的東西。所以,注重符籙咒語、齋醮法事的符籙派得以興盛一時。它促使一些歷史傳統本不注重符籙法術的派別也朝這個方向發展。宋哲宗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分別以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為本山的正一、上清、靈寶三大派被封為“經籙三山”,於是三派鼎立,都在江南地區傳播發展。這些舊道派順應歷史潮流,改革教義教法,派生出了一些新的支派。同時,一些新符籙道派,如神霄、清微、淨明等派,也應運而生。 道教符籙派別中歷史最久長的是正一派,它也叫正一道。正一道的前身是五斗米道,也就是天師道。據說張道陵四世子孫張盛從川陝一帶遷到江西貴溪龍虎山,後來這裡就成了正一派的中心。陸修靜編寫《三洞經書》目錄時,四輔中正一部中所收的主要是六朝時流行的天師道經典,它的位置排在最後。隋唐時期,修習正一經法規定為入道者的入門課程,級別最低。到了北宋真宗時期,正一派得到朝廷重視,真宗下令改龍虎山真仙觀為上清觀,又召見第24代正一天師張正隨,賜給他當時道士中級別最高的稱號“先生”,這是正一天師首次得到朝廷賜號。從張正隨開始,直到南宋末的第35代天師張可大,幾乎代代正一天師都得到趙宋王朝的賜號。

宋徽宗時,第30代天師張繼先極得寵信。朝廷為他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觀”,龍虎山本營的上清觀也升格為“上清正一宮”,有國家撥錢擴建,另外皇帝還給了巨額廟產。 自從張可大被宋理宗授予總管符籙各派的大權,正一派就取得了符籙派道教的統領地位。 正一道在元代也被尊寵。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召見第36代天師張宗演,請他吃飯,賜給他玉芙蓉冠,組金無縫服和銀印,讓他主領江南道教。第二年又封他為“宣道靈應神和真人”。此後,歷代正一天師都被元統治者封為真人。第39代天師張嗣成,在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被封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並被授權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元代,龍虎山天師府權力很大:可以建議任免江南各地道教事務管理官員和道觀管理人員,向皇帝提出新建道教宮觀的經費供給和人員編制,它還可以直接發放“度牒”,即道士身份證,批准人們當道士。元統治者採取這些措施,一方面是想利用天師道在漢民族中的深廣影響來籠絡人心,以緩解民族矛盾;另一方面是藉助正一天師對江南道教的統領加強對道教的管理。所以,元代對正一派的尊寵實際上超過了兩宋。

正一道歷來重視符籙咒語等道教法術。但第30代天師張繼先吸收當時佛教禪宗和道教內丹派的學說,也提倡修煉內丹。他還向時興的神霄派學習新符籙“神霄雷法”。南宋正一道士留用光因為傳行新出的“五雷法”而出名。 宋元時期,正一道還出現了幾個新支派。如傳行新出“天心正法”符籙的天心派,傳行“太一三元法籙”的太一道等。天心派在元初曾興盛一時,太一道得到過金、元統治者的扶植,在華北地區廣為傳播。 上清派尊奉東晉魏華存為開山祖,自陶弘景建華陽館於茅山,這裡就成了該派的中心。唐代,茅山宗在道教各派中最為興盛,出了像王遠知、吳筠、潘師正和司馬承禎等著名人物。北宋中期以後,這一派漸漸衰落。但是,自南北朝隋唐以來,上清派地位一直很高,修習上清經法是品級最高的道士課程,所以,趙宋王朝對它相當重視。上清派歷代宗師都得到過朝廷封號。

注重道教修煉及其理論一向是上清派的傳統。像吳筠、司馬承禎等人,都在修煉理論上有貢獻,並不以符籙法術出名。但既然它也是朝廷的御用工具,自然也要承擔為帝王祈福禳災的任務,發展它的符籙法術。在北宋中後期,它終於成為“經籙三山”之一。上清派第23代宗師朱自英,曾經為真宗祈神賜子,因為後來生了仁宗,被封為“國師”。第35代宗師任元阜,曾受南宋寧宗詔令,做大道場禳除水災。第44代宗師王道孟,為元統治者祈雨驅蝗,得“真人”封號。 進入元代以後,上清派很少有著名宗師出現。 靈寶派傳統即長於齋醮法術。據陶弘景《真誥》記載,當時靈寶派佔據茅山,舉行誦經、齋戒等法事活動,每年“三月十八日,公私雲集,車有數百乘,人將四五千,道俗男女,狀如都市之眾。看人惟共登山作《靈寶》唱贊,事訖便散”。歷史上靈寶派不曾有過上清、正一兩派的顯貴,很少得到朝廷徵召賜封。靈寶派道士主要活動於民間,在社會下層影響較大。元統治者對它較為重視,曾經封閣皂山萬壽崇真宮第46代宗師楊伯為“太玄崇德翊教真人”。

靈寶派的分支“東華派”,由兩宋之際道士寧全真(公元1101—1181年)開創。該支派講究齋醮和內丹相結合,具有時代特點。 宋元時期興起的符籙新派,大都是受唐宋流行的道教內丹術的影響而產生的。其中比較重要的有神霄、清微和淨明道等派別。 神霄派創始人是北宋末江西南豐道士王文卿。徽宗時,林靈素借助皇帝的力量推廣神霄雷法,使它風行一時。此後它傳承不絕,支派繁生。神霄雷法是一種據說能夠召雷喚雨的符籙法術。該派認為道士作法必須以內丹修煉作為根基,“內煉成丹,外用成法”,主張融合內丹與符籙。 清微派的創始人是唐末廣西零陵人祖舒。經五代北宋,至南宋晚期,其影響漸大。南宋理宗時,第10代宗師黃舜申以擅長清微雷法聞名京城,連皇兄趙孟端也拜它為師,跟他學習雷法。清微派創立人自稱得到了上清、靈寶、樓觀、正一四派真傳,但該派實際上與上清派關係較為密切,上清派開山祖魏華存被該派排在祖舒前面。清微派的理論、教法跟神霄派相當接近,區別僅在於所用符籙不同,所以也有人把它們看作一回事。

淨明道與靈寶派有很深的淵源關係。南宋建國之初,一位叫周真公的道士,利用江南地區對晉代許遜的信仰,稱許遜等六位真仙降臨,傳所謂淨明靈寶秘法,而興起淨明道。該派傳行一種叫作“淨明法”的新符籙,其實不過是靈寶舊符籙的翻新。週真公的淨明道也重視內丹修煉,強調符籙與內丹的結合。但與神霄、清微二派不同的是,它十分重視忠孝倫理,形成該派特色。 元初,江西隱士劉玉以南昌為活動中心,再開淨明道宗。劉玉的新淨明道不承認與週真公的舊淨明道有瓜葛,但實際上是舊淨明道的發展。新淨明道自稱“淨明忠孝道”,它進一步向當時的儒教靠攏,竭力調和佛道二教與儒教的關係,宣揚三教歸一的宗教學說。 除了這些較大的符籙派係以外,宋元時期還有不少符籙小派。各派之間相互融合吸收,區別越來越小,到後來終於全部匯入正一道。

道教符籙派不僅接收了內丹術的影響,同時它也影響內丹派的發展。江南地區的一些內丹派別,如全真道、金丹派南宗,都有不少道士也兼習符籙派的神霄雷法。到了元末,這一地區的道教各派已經趨於一致。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