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體育

第19章 第五節登高

中國古代體育 任海 991 2018-03-20
中華大地有無數的雄山峻嶺,奇峰險岩,以瑰麗多彩的風光吸引著人們。登山早已成為中國一項傳統的民族體育活動。大教育家孔子就很喜歡登山,他登上東山俯視魯國,登上泰山俯視天下(《孟子·盡心章句上》)。登山最好的季節是秋天,特別是晚秋,緊張忙碌的收穫已經結束,難得的餘暇,歡娛的心境,金風送爽,天高雲淡,一陣陣秋風吹拂中,大自然的花草樹木,呈現出一年中最豐富的色彩,一幅美不勝收的秋景圖。氣候宜人,道路通達,在這個時候登高遠望,萬里江山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因此,秋日登高是很自然的事情。 農曆九月九日是重陽節,我國自古就有在重陽節登高的傳統。唐代的詩人李白、王維、岑參(約公元714—770年)、杜甫、劉禹錫(公元772—842年)都留下了在重陽節登高的詩篇。但是為什麼人們一定要在重陽節這一天登高,卻是與一個神話傳說聯繫在一起的。據說在東漢年間,在汝南這個地方,有一個名叫桓景的人,跟隨道人費長房學習。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一天你可要小心,因為汝南將有一場災禍。避災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讓你的家人在胳膊上系上裝有茱萸(一種藥用植物)的小布袋,登上高山,然後喝菊花酒。桓景就按費長房吩咐的一一照辦,帶領全家上了山。傍晚,下山回家一看,只見家裡養的雞呀、狗呀都死了(《荊楚歲時記》)。從此以後,人們為了避邪,每當重陽節就登高。當然這只是一個迷信的說法。其實人們帶茱萸,登高,喝菊花酒是為了避免登山途中毒蟲、蚊蠅的干擾,有益於健身,與避邪沒有什麼關係。

登高是一項非常普及的古代體育活動,為社會各階層的人們所喜愛。東晉的大詩人謝靈運還自己設計製造了一種前後裝有齒的木屐,專門用來登山。上山時將木屐的前齒去掉,而下山時則將後齒去掉(《南史·謝靈運傳》)。人們便稱這種木屐為“謝公屐”。唐代的李白也很喜愛登山,曾經“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就是穿著謝靈運發明的這種木屐遊了天姥山(《夢遊天姥吟留別》)。李白還在重陽節興致勃勃地登上洞庭湖畔的高山,一邊吟唱著“九日天氣清,登高無秋雲”的詩句,一邊飲酒,觀賞湖中水軍的操練(《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軍》)。 雖然登高以登林木蔥蘢、空氣清新的高山為最好,但是在一些沒有山的地方,或對一些因年老體弱等原因不適於登山的人來說,人們住地附近的高台、塔寺、高閣等均可作為登高的地點,如唐代的皇帝就每逢重九登大雁塔,成為慣例(範燈《憶長安·九月》)。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