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體育

第15章 第八章季節性的民俗體育

中國古代體育 任海 1854 2018-03-20
每當寒冷的冬天結束,融融的春風便開始在遼闊的大地上鼓盪,殘雪消融了,草兒變青了,樹葉變綠了,在嚴寒的威逼下不得不在整整一個冬天把自己的活動限制在室內進行的人們,換掉身上臃腫的冬裝,步履輕快地來到郊外,在春天和煦陽光的撫摸下,自由地呼吸充滿青春氣息的新鮮空氣,和大自然的萬物一樣享受明媚的春光帶來的無限快樂。春遊的時候,正是萬物萌發的季節,大地綠草如茵,到處都是生氣勃勃的一片青綠,因此,又叫“踏青”。由於中國疆域廣闊,氣候多樣,各地季節不盡相同,因此外出踏青的時間也有不同。如南方在農曆正月就開始了,而北方則多遲至農曆三月。 春遊的習俗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代。早在西周時,在立春這一天,天子要率百官去郊外舉行迎春儀式,祈禱老天保佑,鼓勵農事(《禮記·月令》)。漸漸地,這種宗教活動就成了習俗,一直延續了下來,並逐漸增加了好多其他的娛樂活動。生活在公元前6世紀的孔子就非常喜愛春遊。孔子雖然是創始儒家學派的文人學者,身體卻非常強健,力氣大,跑得快,一點兒也不像後來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有一次孔子的學生曾點說,他最喜歡的一項活動就是在風和日麗的晚春,穿著新做的春服,與幾個朋友去沂水游泳洗沐,讓溫暖的春風吹拂全身,然後高歌長吟返回,孔子非常贊同他的看法(《論語·先進》)。

漢代的春遊是與消災除邪的習俗聯繫在一起的。我國古代在陰曆三月上旬有一個“上巳”節。每到這一節日,人們要在河邊用香草浸泡的水將全身上下洗個乾乾淨淨,以避疾病和災禍,這叫做“祓禊”。西漢對這一節日十分重視,每年這一天京城裡從天子、貴婦到平民百姓,男女老少,來到城東的灞水岸邊,沐浴祓禊。進入東漢,上巳節的活動,更增添了許多世俗的色彩,成為一種受人歡迎的郊遊娛樂活動。官民們不僅在郊外的河溪中洗濯一淨,還要娛樂一番。如大將梁商就在上巳日在洛水畔,面對暮春美景,不禁放聲高歌,一快胸臆(《後漢書·禮儀志》注)。 自魏晉以後,這種暮春出遊成為一年中十分重要的娛樂活動。屆時,人們攜酒出城,宴飲娛樂。文人墨客們還在水邊相聚賦詩,“曲水流觴”留下許多傳流千古的名篇佳句。

春日郊游到唐代就已經成為非常流行的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每年一到寒食清明時節,就興起了一股強勁的春遊之風。天還沒亮,首都長安的青門(東門),“車馬已喧天”,浩浩蕩蕩的春遊大軍已經出動。那些景色優美的遊覽勝地,如城東南的曲江池、杏園、東遊園,城郊西南的昆明池、定昆池,城南的樊川等公園樹林中,遊人如織,幾乎找不到一塊空地。風流的長安青年們喜歡成群結隊地騎馬出遊,遇到一片好林子便下馬拿出酒來豪飲一番。有的遊興大的富家子弟甚至在園林中設置帳篷。在春遊時,長安的仕女們也不甘落後,漫步空氣清新的林木中摘花折柳,玩得好不開心(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唐代的詩人更是春遊中的積極分子,他們有的合家出行,“今年寒食好風流,此日一家同出遊”(元稹《寒食日》),有的騎馬覽勝,“碧草追遊騎”(白居易《和春深》),有的徒步漫遊“雕陰寒食足遊人”(韋莊《丙辰年鄜州寒食》)。杜甫春遊歸來時還戀戀不捨地頻頻回頭盼顧,留下了“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唐代春遊的規模之大,是十分罕見的,杜甫對當時長沙清明春遊有生動的描寫:“著處繁花務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渡頭翠柳艷明媚,爭道朱蹄驕囓膝。”(《清明》)寒食清明春遊中觀花、鬥雞、蹴鞠是當時十分普遍的景象。

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是唐代人們外出春遊的又一熱點。屆時人們出城沐浴祓禊,戲水為樂,踏青賞花,臨水宴飲。車水馬龍,聲勢浩大,再加上一些遊人們的行為不夠文明,折花攀柳,天上的飛鳥和水中的游魚都嚇得迴避不迭:“滿園賞芳辰,飛蹄复走輪。好花皆折盡,明日恐無春。鳥避連雲幄,魚驚遠浪塵。”(許棠《曲江三月三日》) 宋代時城市發展很快,出現了以表演各種各樣的雜耍為生的民間藝人。這些藝人們把春遊看作是自己大顯身手的機會,給遊人們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戲。因此,春遊活動的內容更加豐富多采,吸引了更多的人們加入春遊的行列。宋代的學校甚至還給學生放春遊假,讓學生們痛痛快快地放鬆一下。 《武林舊事》也記載道,在清明節前後10日,城裡的仕女們梳妝打扮得整整齊齊、漂漂亮亮,成群結隊地出來觀賞,從早到晚遊人不斷。

明代北方城市居民的春遊似乎持續得時間比較長,如沈榜就有對明代端午日踏青的記載,屆時北京的士人們互相約好,攜帶著酒饌果品,到郊外春遊,地點多選在天壇松林、高樑橋柳林、德勝門內水關、安定門外滿井等地(《宛署雜記》)。 春遊,這一回歸大自然,娛樂身心的古老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