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歷代疆域的變遷

第25章 第二節遼、金和其他政權的疆域

中國歷代疆域的變遷 葛剑雄 3169 2018-03-20
建立遼朝的契丹人發祥於潢河(今西拉木倫河和西遼河)流域,五代初崛起。 907年(後梁開平元年),耶律阿保機代遙輦氏為契丹主,並八部為一國,916年(後梁貞明二年)稱帝。契丹相繼征服周圍的奚、霫〔xi習〕、黑車子室韋、女真、烏古、室韋、吐谷渾、党項、韃靼、沙陀等部,攻取營州、平州、遼東(今灤河、遼河流域),並於天贊五年(公元926年,後唐同光四年)正月滅渤海國,於天顯十一年(公元936年,後晉天福元年)取得了燕雲十六州,成為中國北方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帝國。遼朝的穩定疆域,西起金山(今阿爾泰山),北至今蒙古高原北緣和外興安嶺,東抵庫頁島(今薩哈林島),其南界的西段大致按今中蒙邊界分別與西州回鶻、西夏相接,東段在今內蒙古、山西、河北境內與北宋為界。遼滅渤海後,還一直擁有朝鮮半島東北部原屬渤海國的一塊土地,因此遼與高麗的邊界大致在今朝鮮鹹興至鴨綠江口南岸一線。

與大多中原王朝一樣,遼朝的疆域內也有不同的管轄方式。它的主要部分,即以漢人為主的農業地區設置了州縣,與唐宋的統治並無二致。而在西北的游牧民族地區築了邊防城,實施軍事控制,類似漢唐的都護府。對東北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的統治與中原王朝對少數民族相似,又因其開發程度不同而有所區別:對江以西的“熟女真”課以賦稅,對江以東的“生女真”一般只收受“進貢”。 太祖耶律阿保機在狼河(今烏里吉林倫河)之濱選定都城地點,神冊三年(公元918年)建成,稱為皇都(故址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天顯十三年(公元938年)改為上京臨潢府。統和二十五年(公元1007年)增建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縣西大明城)。遼的正式首都始終在上京,但後期的實際首都已遷至中京。

在天山東段今新疆烏魯木齊一帶,以西州高昌故城(今吐魯番市東)為都,又稱高昌回鶻、高昌。 12世紀初,疆域擴展至塔里木河流域今新疆庫車一帶。後成為西遼屬國,13世紀初歸附蒙古,中葉成為元朝直轄地。 于闐〔tian 填〕是西域古國,自西漢歸屬於西域都護府以後,一方面接受中原王朝的管轄,另一方面繼續保持國家的形式和對內的統治。因此,在中原王朝強盛並能夠控制西域時,于闐是中原王朝範圍內的自治政權,是王朝疆域的一部分。例如唐朝在于闐置毗沙都督府,屬安西都護府;又在它的都城置于闐鎮,是安西四鎮之一,直到貞元六年(公元790年)後才廢棄。但在中原王朝國力衰弱,無法控制西域時,它就成為一個獨立政權,唐後期以來于闐就維持著這樣的狀態。

于闐的都城一直在于闐(今新疆和田市西南)。 11世紀初的轄境約有今新疆且末、麥蓋提、莎車以南地和帕米爾高原。北宋時滅於回鶻黑汗王朝。 10世紀末,楚河流域的葛邏祿(割祿)聯合西遷後的一部分回鶻人趁中亞薩曼王朝瓦解之際,取得了河間(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地帶,建立黑汗(喀喇汗)王朝,汗廷(首領駐地)建於八剌沙袞(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以東楚河南岸),副汗駐怛邏斯和疏勒。 11世紀時疆域包括今新疆西部的伊寧市、塔城市一帶和喀什市一帶,阿姆河中游達爾甘阿塔以東、錫爾河中段以東、巴爾喀什湖以南地。大約自1041年起,黑汗分裂為東西二汗,東汗於1004年後不久滅于闐。 1140年歸入西遼。 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李繼遷襲據銀州,從此開始了與宋朝的對抗。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攻陷靈州,改為西平府,次年建都。其子李德明繼立後,於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在懷遠鎮(今寧夏銀川市)築城為都,稱興州。宋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李德明死,子元昊繼立,仍以興州為都,稱興慶府。 1038年(宋寶元元年)元昊稱大夏皇帝,宋稱為西夏。

西夏的中心區是今寧夏大部,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西夏廣運二年、遼重熙四年)滅沙州曹氏政權後,佔有河西走廊。以後經過與宋、遼的反復交戰,西夏的疆域大致穩定在北起今中蒙邊界,南至祁連山脈,今甘肅蘭州市、靖遠、寧夏同心、陝西靖邊、佳縣西南一線,西起今甘肅西界,東至內蒙古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烏梁素海、包頭市西、東勝市、陝西神木、佳縣西一線這樣的範圍內。金滅遼和北宋後,西夏的東界與金為鄰,北部與蒙古為界,大致與遼時相同。在南宋初,西夏取得了河湟地區(今青海東部)。至西夏后期,它的邊界未發生大的變化。 宋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西夏天慶十二年),在遭受蒙古軍首次侵掠後修復城堡,改都城興慶府為中興府。此後連續受蒙古攻擊,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西夏寶義二年)被滅。

1114年(宋政和四年,遼天慶四年),遼的屬部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以鴨子河(今松花江哈爾濱以西一段)一帶為基地,起兵反遼。次年稱帝,建國號金,定都於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市南)。至天會三年(公元1125年,遼保大五年,宋宣和七年)滅遼,天會五年(宋靖康二年)滅北宋。金滅遼後,取得了它的大部分疆域,但始終沒有能征服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因此即使在金全盛時,它的西界只達到今興安嶺北段、蒙古國喬巴山、內蒙古二連浩特市一線。而且隨著蒙古的日益強大,金的邊界不斷後撤,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已退至大興安嶺山脈、今內蒙古達來諾爾、蘇尼特左旗、蘇尼特右旗、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一線。為防禦蒙古而築的“界壕”更在這一線之後。

金與西夏、南宋的邊界已見前述。金與高麗的邊界大致與遼時相同,但失去了保、定二州,所以西端已以鴨綠江為界,而不再在江南佔有一席之地了。 金太宗時(公元1123—1134年)以會寧都城所在,升為府。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稱上京。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遷都燕京(今北京市),改稱中都大興府。貞祐二年(公元1214年),在蒙古軍隊進攻的壓力下遷都南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市)。末年金哀宗逃至蔡州(今河南汝南),天興三年(公元1234年)滅於蒙古和宋軍的聯合進攻。 在遼覆滅的前夜,宗室耶律大石於1124年(遼保大四年)自立為王,率部西遷。在先後佔據了西州回鶻和黑汗國舊地後,又向西擴展到阿姆河流域。 1132年(一說1131年),耶律大石在起兒漫(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西北)稱帝,國號仍稱遼,史稱西遼。 1134年建都於八剌沙袞,號虎思斡耳朵。西遼的最大疆域大致包括今新疆的全部,帕米爾高原以西至鹹海南的阿姆河西岸,巴爾喀什湖以東北至今蒙古國的西部。蒙古興起後,西遼的東北部日漸為蒙古所佔。 1211年乃蠻王屈出律奪取政權,但仍沿用遼的國號,至1218年(蒙古成吉思汗十三年)被蒙古所滅。

937年段氏大理建立時,完全繼承了南詔的疆域。進入宋代後,由於宋朝一直受到北方的軍事威脅,無力經營西南,大理也一度接受宋朝的封號,雙方相安無事,邊界長期穩定。大理的轄境包括今雲南全省,四川西南部,貴州晴隆以西數縣,緬甸北部那加山脈以東地和薩爾溫江以東地,老撾西北部、泰國北部。建都大理(今大理市),全境分為8府、4郡、4鎮、37部。至1253年(蒙古蒙哥汗三年),被忽必烈所滅,後置為雲南行省。 在這一時期內,吐蕃諸部仍處於分裂狀態,因而除了與宋、西夏接壤地帶的一些部族與之有軍事衝突外,沒有向外擴張的能力。另一方面,由於受到軍事實力和自然條件的製約,周圍的政權也沒有進入吐蕃地區的可能,僅北宋取得了東北邊緣的熙河路。吐蕃諸部佔地範圍包括青藏高原、川西高原,今克什米爾地區大部和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今不丹、錫金和尼泊爾一部。

蒙古高原諸族都曾為遼所臣屬,但金在滅遼後,沒有能繼續控制蒙古高原。當地主要有克烈、萌古斯等突厥、韃靼部族,處於分裂狀態。 1206年,蒙古部首領鐵木真統一蒙古高原諸部,建大蒙古國,稱成吉思汗,在怯綠連河(今克魯倫河)上建大斡耳朵(第一宮帳)。蒙古國的疆域東至金山(今大興安嶺),南至金界壕,西至阿勒泰山(今阿爾泰山)兩側,北至謙河(今葉尼塞河)流域和大澤(今貝加爾湖)一帶,統治著弘吉剌、汪古、乃蠻、吉利吉思、不裡牙惕、八剌忽等部。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