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歷代行政區劃的變遷

第15章 第五節政區幅員變化的特點

政區幅員的變化問題比較複雜,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其總趨勢是逐漸變小。造成這一總趨勢的主要因素在政治方面,在於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或其他的政治目的。這在上面已經說到。進一步的分析表明政區幅員的變化還存在下列特徵。 由於經濟開發程度的差異,在同一朝代中,不同地域的同級政區,其幅員有時是相差很大的。如秦代北方的郡只相當於今天一兩個地區,河東郡就略似今山西的臨汾、運城兩地區,而南方的郡有如今天一省或更大,九江郡起初就相當於今安徽省及江西省的大部。後來隨著南方經濟的加速發展,政區的設置越來越多,幅員也越變越小,相對而言,南方政區幅員的變化速率就比北方要快。這種地域方面的差異主要是經濟因素造成的。 在高層地區、統縣政區及縣級政區中,以高層政區的幅員變化較大,統縣政區次之,縣級政區起伏最小。前兩者的變化主要受政治因素的影響,後者則多數由於經濟的發展而逐漸縮小其幅員。

南北朝後期三級政區的幅員都迅速地縮減,尤其州郡兩級政區幅員的縮減似乎無法剎住,甚至出現了雙頭郡縣的怪現象。隋唐以後,這種現象未再重現。雖然統縣政區和縣級政區的幅員也在逐漸縮減,但到一定限度就停止了。例如唐代有5000萬人口,大縣很多,但並未一再劃小。同時,一些小縣很小,也並未被合併,而是與大縣並存。因此對縣的幅員來說,存在一個地域共同體的問題,這個共同體的內在地理環境、經濟發展和文化背景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而相對於鄰縣則有較明顯的差異性。這也是縣級政區幅員相對比較穩定的原因之一。 同樣,統縣政區幅員的縮小也是有限度的。以南方地區為例,今浙江境內,唐代就已設置10個半州,其中10個州的幅員歷時千餘年毫無變化,已成定式。這些州在自然地理方面自成一個小區,在方言方面有很大的一致性,而且探討其沿革,每個州都是由秦漢或三國時期的一兩個或兩三個縣所發展而來,在人文地理方面形成內部相似性很強的共同體,所以幅員一般不再縮小。

福建和江西開發比浙江要晚,在唐代,州的幅員還較大,福建分為五州,江西分為八州。唐後期和五代十國時期,閩贛地區接受了大量北方移民,經濟開始走向發達,因此統縣政區幅員也開始劃小。至北宋初期,福建已劃為八個州軍(所以福建稱為“八閩”),江西也分成13個州軍,自此以後直到清末,統縣政區的幅員未再縮小,穩定達900年之久。可見統縣政區幅員的縮減不能毫無限制。 高層政區也是如此,其幅員不能無限制地減縮。歷代高層政區以唐後期的方鎮幅員最小,小到最小只有兩三州之地。但也只能小到這個程度,再小就不成其為高層政區了。而且兩三州的幅員已經太小,所以宋代必須改弦更張,設置幅員較大的新的高層政區——路。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