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生物學

第26章 第二節宋代的人體解剖圖

中國古代生物學 汪子春 1550 2018-03-20
據《漢書·王莽傳》記載,東漢時,太醫尚方曾以犯人屍體進行解剖研究。 “量度五臟,以竹筵〔ting廷〕導其脈,知所終始,雲可以治病。”可見為了醫學的目的,秦漢時,對內臟的解剖測量研究還時有進行。可惜資料大都散失了。 《新唐書》和《舊唐書》著錄有《五臟圖》、《五臟識》等,可惜也沒有留傳。 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人體解剖圖,是五代煙蘿子所繪的《內境圖》(圖19)。這是近人從《道藏》中發現的,煙蘿子又名燕真人,為五代時道士。 《道藏》收載的南宋石泰及其門人所編的《修真十書·雜著捷徑》中收錄有煙蘿子著作多種。其中,有圖六幅,依次為“煙蘿子首部圖”、“煙蘿子朝真圖”、“內境左側之圖”、“內境右側之圖”、“內境正面圖”、“內境背面之圖”。這後面四幅圖,是人體內臟解剖的不同側面圖。在左側圖和右側圖上所繪脊柱,均為24節(不包括骶椎)。這與實際解剖是相符的。在正面圖上,繪有表示食管和氣管兩個孔。有肺四葉,心在肺葉下,胃在心下。賁門在胃左,幽門在胃左下,肝在右上,其下為膽。下腹部繪有小腸、大腸、魄門(肛門)、膀胱等。煙蘿子《內境圖》對後世解剖圖有直接的影響。


(左,內境背面圖;右,內鏡正面圖。)
圖19 五代煙蘿子《內境圖》
宋代吳簡《歐希範五臟圖》和楊介《存真圖》,都參考了《內境圖》,但又都是在實際解剖觀察基礎上繪製的。慶曆年間(公元1041-1048年),廣西歐希範等600多人因參加叛軍,被官兵誘殺。其中56具屍體被當作標本進行了解剖研究,宜州推官吳簡還令畫工繪圖,並作了記錄。這就是吳簡的《歐希範五臟圖》的由來。原圖早已散佚、全貌已不得而知,但從後世僧幻雲《史記標註》所引楊介的追述中,還可以了解梗概。吳簡當時曾用了兩天時間解剖考察。他說:“喉中有竅三,一食、一水、一氣。互令人吹之,各不相戾。肺之下則有心、肝、膽、脾。胃之下有小腸,小腸下有大腸。小腸瑩潔無物,大腸則為滓穢。大腸之傍則有膀胱。若心有大者、小者、方者、長者、斜者、直者、有竅者、無竅者、了無相類。惟希範之心則紅而硾〔zhui墜〕,如所繪焉。”當時的觀察顯然還很粗糙,並且有錯誤。但對臟腑的位置及其比鄰關係的記述則基本上是正確的。同時代的沈括很快就對《歐希範五臟圖》的錯誤提出了批評和糾正。他在《夢溪筆談·藥議》中說:“世傳歐希範真五臟圖,亦畫三喉,蓋當時驗之不審耳。水與食同咽,豈能就口中遂分二喉?但有咽有喉二者而已。”沈括的正確批評,從一個側面說明宋代學者很重視對人體解剖構造和生理的研究。

《存真圖》是楊介編著的。楊介字吉老,泗州人,為宋代當地名醫。崇寧(公元1102—1106年)年間,泗州處決人犯,郡守李夷行派醫生和畫工去刑場作解剖觀察並繪圖。楊介校以古書,認為它“比歐希範五臟圖過之遠矣,實有益於醫家也”。楊介《存真圖》也已佚失,但在當時還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些圖為元代孫渙重刻的《玄門脈訣內照圖》所保存。明清時期許多著作,如王圻的《三才圖會》及《臟腑證治圖說人境經》(簡稱《人境經》)等書都有引用。 (圖20) 藏醫中也包含有豐富的人體解剖知識。成書於公元8世紀末的《四部醫典》認為,人體全身有360塊骨頭,其中脊椎骨28塊,肋骨24條,牙齒32顆。四肢大關節有12個,小關節210處。頭髮有21000根,汗毛孔有1100萬。藏醫還認為,人體中有一繫管線系統。其中的白脈是非常重要的。 《四部醫典》中說:“從腦脈的海洋裡,像樹一樣向下延伸,司管傳導的水脈有19條。”此外還有像絲線一樣的連接臟腑的脈等。這與現代所理解神經頗為一致。藏醫中還提到黑脈,認為它如同樹枝一樣,有的與髒髒相連,有的與皮膚肌肉相連,其分支有大干脈,有小脈。小脈有700條,小脈下還有更微細的脈道遍布全身。這些應該就是現在所說的血管系統。


圖20 《人境經》中的人體內臟右側圖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