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的天文與曆法

第61章 第三節傣曆

2000多年以前,傣族就與中原地區的漢族發生交往,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史書中稱之為“永昌徼外撣國”、“日南徼外撣國”。同時傣族又受到印度傳來的小乘佛教的影響,吸收了印度曆法的某些內容,使傣族曆法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 傣曆紀元定於公元638年3月22日。平年12個月,單月30日,雙月29日,共354日。八月是雙月,應為29日,但隔幾年就會加一日,成為大月。傣曆規定朔望月為29.530583日,八月變大月的做法實質上是以閏日來調整月長,使其接近朔望月。傣曆不但有閏日,也有閏月。閏月固定為30日,故閏年有384天或385天。置閏週期採用19年七閏法,閏月規定設在九月後,叫“閏九月”。因此,傣曆是一種陰陽曆。


圖24 傣曆年曆表及九曜位置表
傣族習慣上把每個月分成上下兩部分,上半月15天,下半月14或15天。上半月從第一天開始,稱為月出一日,月出二日,直到月出14日,上半月的最後一天為月出15日。下半月從第一天開始,稱為月下一日,月下二日,直到月下14日,月末那天叫做月黑之日。由於傣曆重望不重朔,又使用平朔,使傣曆初一與漢歷初一往往並不重合。 傣曆在劃分天區上,二十七宿和十二宮並用。計算日月行星位置時,以黃道坐標系表示,黃道一周為360°,1°等於60′。傣曆中行星的恆星周期很精確,其中金星、水星的數值與現代理論值一致。 過去,天文曆法知識只能由傣族中的佛教徒掌握,編印曆書是佛寺的特權(見圖24)。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