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的天文與曆法

第40章 第五節更點制度

更點制度,在中國古代十分流行。在古代,幾乎每個縣城都建有鼓樓,用於擊鼓報時。提起更點制度,幾乎每一個人都知道是用於夜間報時的。但若問起中國古代夜間為什麼要以五更來紀時?五更的起點和終點是何時?甚至五更如何計算?可能很多人都說不清楚。 中國古代五更記時開始很早。漢代的《漢舊儀》就有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的記載。 《晉書》中就有“丙夜一籌”的記載,“丙夜一籌”就是後世的三更一點,可見晉代就已有了更點制度。 《隋書·天文志》在追述先秦漏刻時說:“晝有朝、有禺、有中、有晡、有夕,夜有甲、乙、丙、丁、戊。”看來先秦時存在過將一晝夜分為10個時段的製度,白天和黑夜各佔五個時段。 漢代的《五經要義》說:“日入後漏三刻為昏,日出前漏三刻為明。”這是西漢關於昏旦的定義,後來就改為二刻半。 《唐書》載“以昏刻加日入辰刻,得甲夜初刻”,可見五更終始於昏旦時刻。由此可知,將每夜分為五更,又將每更分為五點,則只須將夜間時刻除以五,便得每更時刻,又將每更時刻再除以五,便得每點時刻。由於白晝和黑夜時刻的長短均隨季節變化,所以古代的每一部曆法,都測定有各個節氣的昏旦時刻表,以供人們推算更點時刻使用。

明白了夜間時刻隨著季節而變化的道理,可知每更每點的時間都是不固定的。所以有的書上說一更等於兩小時,這個說法不准確。計算表明,冬至時一更為11刻,夏至時為7刻,其餘季節介於這兩個刻數中間。每點也介於20分至30分鐘之間。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