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的天文與曆法

第19章 第五節變星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強調觀測恆星的位置,卻不重視恆星亮度的定量化,一些描述,如明大、光潤、光芒小等,概念很模糊,理解上因人而異。只有變星,而且是亮度變幅在可見和不可見之間的變星,才會引起天文學家的注意而被記錄下來。 《史記·天官書》裡記載:“有句圜〔huan環〕十五星屬杓,曰賤人之牢。其牢中星實則囚多,虛則開出。”後兩句很重要,意思是如果“牢”裡星比較滿則囚犯就多,“牢”裡星稀將赦免囚犯。有時星多,有時星少,說明有些恆星的亮度在變化。當它們變成六等以上的星時就為人們所見,反之,就好像消失了。司馬遷所說的賤人之牢,就是後來的七公星官和貫索星官,對照現代星圖,這部分天區相當於北冕座。北冕座確實有三顆變星,北冕座α、北冕座T和北冕座R,亮度變幅分別為2m—9.m5、5.m8—12.m5和6.m1—12m,都變化在可見與不可見之間,證實了古人的觀察是正確的。

關於恆星亮度變化的占文還有很多,在去偽存真之後,將成為不可多得的研究資料。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