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的天文與曆法

第14章 第四節天文導航

在茫茫大海上航行,周圍沒有任何帶特徵的景物,怎樣判斷船體所在的位置?現代導航技術發明之前,只能靠觀測星象。 《淮南子·齊俗訓》說:“夫乘舟而惑者,不知東西,見鬥極則寤矣。”是說在大海之中航行分辨不清方向時,可憑北斗星來辨明。這是中國最早的航海天文記載,它表明早在漢初時,天文導航的技術已普遍使用了。 宋代朱彧〔yu玉〕在《萍洲可談》裡寫道:“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然而觀察太陽和指南針,充其量只能判斷行船方向,卻不可能知道地理經緯度。 明代鄭和下西洋,途經南海、馬六甲海峽,到達印度洋西岸,《鄭和航海圖》以圖的形式描述了鄭和航海的全過程。我們從圖中得知,不同的定位方法用於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蘇州到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北端,由於船隊右傍海岸近海航行,所以僅用指南針就可定位。第二個階段從蘇門答臘往西到錫蘭(今斯里蘭卡),船隊一直西去,緯度變化不大,加上距離不算太遠,故以指南針為主,星象觀測為輔。第三個階段從錫蘭到非洲東海岸,橫穿印度洋,船向稍有偏離,就會遠離目的地,這時候只能完全靠星象定位了。 《鄭和航海圖》還有一組附圖,叫《過洋牽星圖》。圖中詳細標出了船隊穿越印度洋時,所見星的方位和地平高度。

在指南針沒有用於航海以前,靠日、月、星辰的出沒來判斷方位。至於地平高度,由於船體隨海浪顛簸起伏,不能使用必須水平放置的地平經緯儀,所以船員一般用手掌或手指比量。當然,這種方法是很粗糙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