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家庭教育

第5章 第四節周公家教

中國古代家庭教育 毕诚 1467 2018-03-20
周公,姓姬名旦,諡文公。系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同母弟,又稱叔旦。因其采邑在周地而故稱“週”。又因其為太傅,位列“三公”之一,所以尊稱為周公。周公曾協助武王伐紂滅商,武王死後又教育和輔弼年幼的成王,粉碎了管、蔡的武裝叛亂,“繼文王之業,履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政”(《淮南子·汜論訓》,成為西周王朝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西周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全盛時期,作為這一時期主要標誌的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和禮制,都成於周公。周公不僅對西周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對西周一代禮樂文化的形成有重大的建樹,而且他還是我國古代社會繼伊尹之後的又一位注重王室貴族子弟教育的大教育家。因此,歷來被統治者和儒家學者尊為聖人。 周公制禮作樂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鞏固周王朝的統治,維護“親親”與“尊尊”的宗法制及等級制。同時,周公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使這一思想貫穿在整個禮制中,將禮由宗教的儀式轉化為現實生活中的典章制度與教育手段。他主張“以教育德”。通過德育,來實現德治;通過德育,培養和造就貴族統治階級的接班人。

周公把道德教育視為關係社稷千秋大業的首要事務。他曾對周統治者講:“天不可信,我道惟寧(文)王德延。”(《尚書·君奭〔shi拭〕》)意思是說,只有加強修己敬德,才能使文王開創的國祚〔zuo坐〕永年。他曾為成王太師,並請召公為成王太保,同心協力輔弼教導成王。他在《尚書·君奭》中總結了商朝自伊尹、保衡、伊陟〔zhi治〕、臣扈到巫賢等名臣師保的教育經驗,繼承前代師、傅、保之教的傳統,不但建立了周王室的家教師、傅、保制度,而且根據他的禮樂與敬德保民思想,提出了系統的貴族子弟的家教內容。 周公提倡的貴族子弟的家教內容,除了禮、樂、射、禦、書、數等“六藝”之外,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一、“體恤下民,力戒貪逸”。他說:“厥父母勤稼穡〔se色〕,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否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尚書·無逸》)意思是說,有些做父母的人終日勤勞耕作,可孩子們卻居處安逸,不知勞作之苦,一味追求享樂,結果變得傲慢無禮,不聽父母教誨,甚至反唇相譏說:“你們這些過了時的人,懂得什麼呢!”他認為家教在於使子弟在艱辛勞苦中懂得創業的艱難,然後知道關心民苦,免於貪逸之災。周公告誡成王:後世國君是否不忘先王創業和守成的艱難,是否體察民隱和具備不圖安逸的品德,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存亡。二、勤勉從政,謹言慎行。周公在實施王室家教時,經常以紂王淫逸無度,荒於政事和文王服田力穡、勤政忘食的正反例子作為教育內容,教訓成王,以培養他端莊恭謹,謹言慎行,要求他“明德慎罰”,以身作則。為了搞好這一教育,周公建立了為王太子祭祀的文、武廟,在祭祀活動中進行“王風”教育。這一作法為後來歷代皇室所效法,並形成一種制度。三、知人善任,勤於求賢。周公素有知人善任、求賢若渴的為政風範,史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周公為了維護周王室的統治,不僅自己身體力行,禮賢下士,勤勉謙遜,還把勤於求賢和知人善任作為牧官之法來訓練統治階級貴族子弟,使他們從政之後具有識辨官吏的能力。總之,周公的家教特點是強調王室子弟的道德修養,並把道德修養看作造就未來君王的頭等政治大事。由周公建立的師、傅、保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它對於帝王之家的家教影響深遠。

周公不僅是周王室的家庭教師,而且他也十分重視社會教化,倡導庶民之家進行“彝教”。所謂彝教,就是對庶民進行道德規範教育。周公認為庶民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明人倫”,其中孝道之教最重要。這對後世的平民家庭教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