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學校

第20章 第一節宋代的學校教育改革

中國古代學校 郭齐家 2095 2018-03-20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了宋朝。宋朝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和南宋(公元1127—1279年)。與此同時,在北方的契丹族與女真族,也先後建立了遼(公元916—1125年)與金(公元1115—1234年)。以後蒙古族又滅了金和南宋,建立了全國統一的政權——元朝(公元1271—1368年)。 宋元時期在中國歷史上屬於封建社會後期,這時期學校設立更為普遍,學校種類增多,出現了新型的教學組織形式——書院,古代的學校教育制度,仍然呈現著繼續發展的趨勢。 宋朝繼承了唐朝的學校教育制度並繼續發展。宋開國之初,朝廷過於重視科舉考試制度而忽視學校教育。但通過學校教育以培養人才是當時一些有識之士的共識而得到重視。於是,自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起,宋朝先後興起了三次著名的學校教育的改革。

第一次學校教育改革,史書稱為“慶曆興學”,時間在宋仁宗慶曆年間,主持人是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范仲淹任參知政事,實行“慶曆新政”,提出10項改革方案,要求興學育才,改革不重學校教育只重科舉考試取人的做法。范仲淹的教育改革主要有三項內容:一是通過興辦學校來培養人才,下令州縣立學,並改進了太學與國子學,主張參加科舉考試的人須先接受一定時間的學校教育,如一般考生須在學校學習300天以上才准許參加科舉考試。二是改革科舉考試制度,規定科舉考試先考“策”,次考“論”,再考“詩賦”,廢“帖經”、“墨義”,一改過去專重視死記硬背的考法。三是創建太學並改革太學教學制度,推廣著名教育家胡瑗(公元993—1059年)所創立的“蘇湖教法”。其做法是設立“經義”、“治事”兩齋,分齋教學。入“經義”齋的學生,主要學習“六經”等儒家經典著作。入“治事”齋的學生,主要學習軍事、民政、農田水利、測量計算等,學生可先確定一個主修學科,然後再選一個副科,一主一副,可使學生學得廣、深、新、活,擴大知識面。這種經義與實踐並重、因材施教與學友互相切磋相結合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太學的教學質量,改變了當時空疏的教育內容和形式主義的學風。

第二次學校教育改革,史稱“熙寧興學”,時間是宋神宗熙寧年間,主持人是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在神宗的支持下,推行“熙寧新法”,認為造就人才,統一思想,是實行新法的重要條件。這就需要改革學校教育及科舉考試制度,使之適應於造就人才這個目標。王安石的教育改革主要有四項內容:一是改革太學,創立“三舍法”。所謂“三舍法”是將太學分為外舍、內舍和上舍三個程度不同、依次遞升的等級,太學生相應分為三部分,初入太學者,為外舍生,每月考試一次,每年舉行一次升舍考試,成績獲得第一、二等者,再參酌平時行藝,升入內舍學習,為內舍生。內舍每兩年舉行一次升舍考試,成績為優、平兩等者,再參酌平時行藝,升入上舍學習,為上舍生。上舍每兩年舉行一次考試,考試方法與科舉考試“省試法”相同,太學學官不能參與,而由朝廷另委考官主持。成績評定分為三等:平時行藝與所試學業皆優為上等,一優一平為中等,全平或一優一否為下等。上等者免殿試,直接授官,中等者免禮部試,直接參加殿試,下等者免貢舉,直接參加禮部試。 “三舍法”是在太學內部建立起嚴格的升舍考試制度,對學生的考察和選拔力求做到將平時行藝與考試成績相結合,學行優劣與對他們的任用相結合,這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太學的教學質量。同時又把上舍考試與科舉考試結合起來,融培養人才與選拔人才於太學,提高了太學的地位。這是中國古代太學管理制度上的一項創新。二是恢復和發展州縣地方學校。三是恢復與創立武學、律學、醫學等專科學校。四是編撰《三經新義》,對儒家經典、《尚書》、《周禮》三經重新訓釋,書成後頒發給太學與諸州府學作為統一教材,而且也是科舉考試的基本內容和標準答案。此外,王安石還對科舉考試也進行了改革,曾下令廢除了明經諸科;進士科考試,試以經義、論、策,不再考詩賦、帖經、墨義。

第三次學校教育改革,史稱“崇寧興學”,時間是宋徽宗崇寧年間,主持人是蔡京(公元1047—1126年)。蔡京任尚書右僕射,秉承徽宗旨意,希望繼承熙寧新法來挽救北宋統治危機,恢復和發展了“熙寧興學”的某些措施,其主要內容有三項:第一,全國普設地方學校。第二,建立縣學、州學、太學三級相聯繫的學制系統。規定縣學生考選升州學,州學生每三年根據考試成績升入太學不同的齋舍。成績上等者升上舍,中等者升下等上舍,下等者升內舍,其餘升外舍,這種學制系統對後世產生了一定影響。第三,新建辟雍,發展太學。辟雍也稱為“外學”,作為太學的外舍。第四,恢復醫學,創設算學、書學、畫學。第五,罷科舉考試,改由學校取士,這是對取士制度的重大改革。

上述北宋三次學校教育改革,雖前兩次均未能取得預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將北宋的學校教育事業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第三次學校教育改革的主持人是蔡京,此人以復新法為名,排斥異己,加重剝削,大興土木,揮霍浪費,被稱之為“六賊”之首。但在執政任內,尚大事興學,力主學校教育改革,對宋代的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