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的文房四寶

第9章 第四節宋墨元墨

中國的文房四寶 齐儆 5063 2018-03-20
宋代的製墨業十分發達。首先,是製墨名家眾多,地域廣闊;其次,制墨技術提高,制墨原料擴大,墨品增多;再次,是達官貴人及文人墨客與製墨名家交往密切,自製墨者增多。 宋代製墨名家非常之多,僅《墨史》收錄就有170人;明代麻三衡的《墨志》收錄有65人,兩書中,除去重複者,尚有200多人。這個數字遠遠超過了前代。下面就其中著名的加以介紹。 張遇前面說過,由於宋代何薳的《墨記》明確記載著“國初張遇”,加上《墨志》裡,也把他列入宋代,我們還是把他視為生活在宋初的人。 張遇所造的墨是供宮廷用的。宋朝“靖康之變”以後,宮中的寶藏,包括張遇制的名墨,也都成為金朝的戰利品。據《墨志》引《墨箋》記載:“金章宗宮中,以張遇麝香小禦團為畫眉墨”,這是說在金朝宮中,嬪妃們大約又發現了這種“麝香小禦團”有描眉美容的功效,便把它作“畫眉墨”了。關於以墨畫眉,在《文房四譜》上就記載有“後周宣帝,令外婦人,以墨畫眉,蓋禁中方得施粉黛。”關於張遇之墨,在《墨志》上也記載有:宋代文學家秦觀“有張遇墨一團,面為盤龍,鱗鬣〔lie獵〕悉具,其妙如畫,其背皆有'張遇麝香'四字……世未有也”。這說明張遇的墨,製作得非常精美,所飾盤龍“其妙如畫”。還有前面我們提到過的“龍香劑”,是油煙墨,制時加入一些很貴重的配料,自然更為名貴。

潘谷徽州地區著名墨工。宋代元祐(公元1086—1094年)時人。潘谷制墨善於用膠。用膠得當,能保持墨質堅挺,遇濕不散。他制了很多名墨,如“松丸”、“狻猊〔suan ni酸倪〕”、“樞庭東閣”、“九子墨”,都被稱為“墨中神品”。由於潘谷墨技高超,為人豪爽,許多文人名士都願與他交往。宋代文學家蘇軾在《孫莘〔shen身〕老寄墨四首》詩中吟道:“徂徠〔cu lai 粗來〕無老松,易水無良工。珍材取樂浪,妙手惟潘翁。魚胞熟萬杵,犀角盤雙龍。墨成不敢用,進入蓬萊宮。”詩中極力稱頌了潘谷的墨。其中樂浪是朝鮮地名,轄境約當今朝鮮平安南道、平安北道及黃海北道的一部分。 《墨史》對此有進一步解釋:“高麗貢墨,……不善合膠。然其煙極輕細,往時,潘谷嘗取高麗墨,再杵入膠,遂為絕等。”高麗即朝鮮。這是說當時朝鮮生產的墨,攙膠不得當,但其煙極輕極細。潘谷常常把這種煙料非常好的高麗貢墨復經杵碎,攙入適當的膠,再製出上等的墨。 “魚胞熟萬杵,犀角盤雙龍”句中的魚胞即魚鰾,也指用鰾製作的膠,明代沈繼孫的《墨法集要》上稱為“魚鰾膠”。經過萬千次的搗杵,使“硬劑杵成熟劑”(《墨法集要》),再在墨額上印上雙龍圖案。因為潘墨太精美了,以致蘇軾“墨成不敢用”。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出蘇軾是多麼喜愛潘谷的墨。潘穀不僅墨藝高超,他人品也極好,蘇軾因此很敬重他,稱他為“潘翁”。傳說他經常負囊售墨,遇有需求他的墨又少錢者,他則少取或不取,慷慨贈予。 《墨史》上說,他在臨終前,“取積券焚之”,就是說燒掉欠他墨錢的借據。可見他墨德也非常高尚。由於潘谷的墨質高價廉,據宋代孟老元所撰的《東京夢華錄》說,當時在東京(今河南省開封市)相國寺的交易市場上,潘谷的墨是大家爭購的搶手貨。

潘穀不僅能製出“香徹肌骨,磨研至盡而香不衰”(《墨史》)的良墨,而且也精於辨墨。 《墨史》上說:“潘谷驗墨,摸索便知精粗,一日過魯直(黃庭堅字),取所藏墨示之,谷隔錦囊揣〔chuai〕之,曰:'此李承晏軟劑,今不易得。'又揣其一曰:'此谷二十年造者,今精力不及,無此墨也。'取視果然。”這是說,有一次黃庭堅讓潘谷鑑別一下他的藏墨。潘谷隔囊立即辨認出來,認為是李承晏(李廷珪侄)的軟劑墨。又辨認出另一為他自己20年前所造之墨,並且感嘆道,現在自己精力已不夠,制不出這等好墨了。從這些生動的故事裡,可知潘谷制墨、辨墨的精湛技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蘇軾曾寫給他一首詩:“何以墨潘穿破褐,琅琅翠餅敲玄笏。布衫漆黑手如龜〔jun軍〕,未害冰壺貯秋月……一朝入海尋李白,空看人間畫墨仙。”雖然潘谷身“穿破褐”,墨染“布衫”,掌指龜裂,但制出了“玄笏”般的良墨。蘇軾把潘谷敬譽為“墨仙”。

蘇澥〔xie 械〕 《墨史》說他“喜造墨,所製皆作松紋、皴皮,而堅致如玉石”。宋神宗時,“(高)麗人入貢,奏乞浩然墨,詔取其家,浩然止以十笏進呈,其自珍秘蓋如此。人有獲其寸許者,如斷金碎玉,爭相誇玩。”浩然是蘇澥的字。這是說,當時朝鮮人來宋朝進貢,藉此機會,求索蘇澥之墨,但蘇珍惜難捨,雖是皇帝指令,也只進呈十笏墨。當時有人若得到寸長的蘇墨,也如喜獲“斷金碎玉”,爭相誇耀玩賞。到了宋徽宗“大觀間,劉無言取蘇浩然制銘,令沈珪作數百丸,以遺好事及當朝貴人。”這是說,幾十年之後,仍有人要請當時名墨工沈珪仿製蘇墨,用來送人。可見蘇墨的名貴。 潘衡《墨史》曾記載一個潘衡向蘇軾學習制墨的故事,後蘇軾子蘇過聽到這個故事大笑曰:“先人安得有法,在儋(今海南省儋州市)耳,衡適來見,因使之別室為煤,夜遺火,幾焚盧,翌日煨燼中得煤數兩,而無膠法,取牛皮膠以意和之,不能為挺,磊塊僅如指者數十,公亦絕倒,衡因謝去,蓋自別得法,借東坡以行也。”這是說,蘇過說潘衡其實沒有從蘇軾那裡學到什麼制墨方法,而是潘衡自有製墨方法。只是藉蘇軾名義推銷而已。 《墨史》上繼續說:“衡今在錢塘竟以東坡故,售墨價數倍於前。”這是說,潘衡利用名人效應,以廣招徠,加價售墨。潘衡此舉是耶非耶,暫且不論。但他所製之墨質優,至少也是暢銷的原因。 《墨史》就說:“然衡墨自佳,亦由墨得以名。”

沈珪《墨史》說他早年販運絲織品,經常去黃山歙州地區,客居歙時學得了製墨方法,真成了“墨客”。他一開始製墨就有成就,特別是善於用膠。 “以意用膠,一出便有聲稱”。後“取古松煤雜松脂,漆滓燒之,得煙極精細,名為'漆煙'。”他過去一直以對李墨對膠方法不能得之為憾。可巧,“一日,與張處厚於居彥實家造墨,而出灰池失於早,墨皆斷裂,彥實以所用墨料精佳,惜不忍棄,遂蒸浸以出故膠,再以新膠和之,墨成,其堅如石。珪因悟'對膠法'……故其墨銘雲:沈珪對膠,十年如石,一點如漆,此最佳者也。”像許多科學發現出於偶然一樣,沈珪“對膠法”的發現也是如此。上面還提到過,在大觀年間,沈珪還仿製過蘇澥的墨。 “然珪作墨,亦非近世墨工可及,實可亂真也。”說明沈珪的製墨仿墨技藝是何等高超。

戴彥衡《墨史》上說,他在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為複古殿供禦墨,制出帶有“雙角龍”、“圭壁”以及“戲虎”等圖樣的“禦墨”。 “雙角龍”墨的圖樣是南宋畫家米友仁所繪,米友仁是米芾的長子,人稱“小米”。這是墨家與畫家合作制墨、飾墨的早期記載,是墨品逐步走向工藝品的重要步驟。 《墨史》又說,當時欲在宮苑中建窯燒取松菸,有人欲用當時杭州西湖九里松來燒煙,戴彥衡堅決反對,認為應用黃山地區所產松樹,指出西湖九里松是“鬆生道傍平地,不可用”,“人重其有守”。戴實事求是,“墨”守陳規,自然受到人們的稱譽。 蒲大韶蜀中製墨名家,《墨史》上說:“所製精甚,東南士大夫喜用之。”當時,蒲制的墨是“進禦”的,但因墨上題字署名,惹起宋高宗生怒,“即擲墨於地,曰:'一墨工,而敢妄作名字,可罪也。'”以後就不准其“進禦”了。從這項記載也可看出,在封建社會,墨工的地位是如何的低下。此外,蒲大韶是用油煙制墨,而且還摸索出一定的方法,這是值得肯定的。

蒲大韶與許多著名墨家一樣,與當時許多文人墨客有著密切聯繫。 《墨史》上說他“得墨法於黃魯直”。這說明蒲黃相友善,同時也說明文學家黃庭堅也是善於製墨的。宋代文學家楊萬里有《謝鬍子遠惠蒲大韶墨》一詩:“墨家者流老蒲仙,碧梧採花和麝煙。華陽黑水煎膠漆,太陰玄霜作肌骨。”從詩中暱稱其“老蒲仙”來看,楊與蒲也有著一定的友情。 蒲大韶是閬〔lang浪〕中人(今四川省閬中市),據《墨史》記載,當時制墨名家中,四川地區的還有不少,如景煥是成都人,何南翔是遂寧人,彭雲、彭紹、張楠都是瀘州人。 《墨史》稱這裡制的墨為“川墨”。 再有,當時兗州地區的名墨工也很多,兗州即今山東省兗州市。從《墨史》的記載來看,當時墨家所在地區,除徽州外按現在省份來說,北有河北省、山西省、山東省;南有湖南省、江西省;西有陝西省、四川省,東有浙江省、福建省,地域分佈相當遼闊。神州墨業,一如眾星拱月,輻輳〔cou 湊〕於徽。墨家不僅分佈廣闊,而且制墨質量都相當高。如長沙墨工胡景純“專取桐油燒煙,名曰'桐華煙'。其製甚堅薄,不為外飾以眩俗眼,大者不過數寸,小者圜〔yuan圓〕如錢大。每磨硯間,其光可鑑,畫工寶之,以點目瞳子如點漆……長沙多墨工,唯胡氏墨'千金獺髓'者最著。”(《墨史》)

葉茂實《墨史》上記他“善製墨”。 “茂實造軟帳,煙尤輕遠,其法用暖閣冪之以紙帳,約高八九尺,其下用碗貯油,炷〔zhu住〕燈煙直至頂,其膠法甚奇,內紫礦、秦皮、木賊草、當歸、腦子之類,皆治膠之藥。”這是將製油煙方法、設備裝置、治膠配藥等都記載了。可以說是一份對油煙制墨法的完整“說明書”,使我們知道宋代是如何製作油煙墨的,資料十分珍貴。由於葉茂實“善製墨”,製作方法精細,設備完善,配藥獨特,“故其墨雖經久或色差淡,而無膠滯之患”。名墨家葉茂實,可以說,在油煙墨的製作歷史上,是集大成者。 關於宋墨的實物,近年來也有一些發現。 1977年在江蘇省武進縣前南塘村的一座南宋墓中,出土了半錠墨,殘長5.5厘米,寬2.3厘米,厚0.6厘米。墨的正面殘存一“玉”字,背面殘存“實制”二字銘文。據考證,背面完整的銘文應是“葉茂實制”。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發現,不僅使我們看到了宋墨,而且還見到了名墨家葉茂實的墨品手澤,吉光片羽,猶為珍貴。 《南村輟耕錄》上說:“惟茂實得法,清黑不凝滯。”從出土的此墨來看,質地堅實細緻,雖時隔800多年(估計葉茂實生活在南宋中期),墨面仍泛有光澤。

元代製墨業又有一定的發展。元墨多為仿古墨。當時也出現了一些制墨高手。僅據《墨志》轉錄《南村輟耕錄》的記載就有11名。即清江的潘雲谷,長沙的胡文忠,錢塘的林松泉,宜興的於材仲,武夷的杜清碧,松江的衛學古,天台的黃修之,豫章的朱萬初,金溪的邱可行以及他的兒子邱世英、邱南傑等。 元代製墨家中,朱萬初實為翹楚。明代項元汴《墨錄》中記載:“楊慎曰:'元初有朱萬初,善製墨,純用松菸,蓋取300年摧朽之餘,精英之不可泯者用之,真非常鬆也。'”朱純用松菸制墨,松材要選經300年之久的歷經風霜摧蝕,尚能生存的“精英”之松,而不用普通松木。元文帝時,開奎章閣,揀選一些儒臣的翰墨,書法家康里巎等將朱萬初所製之墨進呈給文帝,很得讚賞,因此讓朱萬初任職於藝文館。元代學者虞集曾贈詩給朱萬初,他說,朱萬初的墨,沉著,無留跡;輕清,有餘潤。 《墨錄》上說,朱萬初的墨技與宋代名墨家郭圯〔yi夷〕父子乃伯仲之間,不相上下。 “其品在郭圯父子間。”朱萬初也掌握了宋代名墨家劉寧“造墨法”的“精藝”。因此可以認為,元代的製墨水準,至少不低於宋代。 《墨錄》上又記載:“萬初本墨妙,又兼香癖。”看來朱萬初除了墨藝精湛之外,也很留意墨的多重藝術效果。

除《墨志》中提到過的墨家以外,元代畫家倪瓚的詩集中,也提到過一些墨家,如吳善、陶得和、李文遠和沈學翁。 倪瓚贈詩給吳善,詩曰:“吳生製墨變潘法,住近義興山郭中。洗玉巧當前澗水,採花還覓古時桐。照夜虹光燈影壁,拂雲鸞尾谷生風。長年圭璧富潤屋,我善養生那有窮。”詩中稱頌吳善在義興(即宜興)山丘中,將“潘法”(潘衡之法)推陳出新,燒製出油煙墨的情景。 倪瓚也有詩贈制墨名家陶得和。其一首詩曰:“麋角萬杵搗玄霜,螺制初成龍井藏。悟得廷珪張遇法,古松菸鈿〔dian店〕色蒼蒼。”另一首曰:“桐花煙出潘衡後,依舊昇龍柳枝瘦。請看陶法妙非常,一點濃雲瓊楮透。”詩中讚譽陶得和的墨藝,稱頌他深悟李廷珪、張遇的製墨方法,燒製的桐煙墨超過了宋代名墨家潘衡。這又說明,元墨不低於宋墨,而且還對宋墨有所發展,有所創新。

倪瓚還對沈學翁的墨,加以讚許。稱他的墨“煙細而膠清,黑若點漆,近世不易得”。有詩讚他說:“桐油墨法後鬆煙,妙賞坡翁已久傳。麋角膠清瑩玄玉,龍文刀利淬寒泉。山廨〔xie瀉〕惟珍白鵝帖,雲窗誰錄古苔篇。愛爾治生吳市隱,收煤一室數燈燃。”從詩中我們知道了沈學翁制墨的情景,也知道了他是燒製桐油煙的能手。這也說明,自宋代以後,油煙制墨的規模與範圍已逐步擴大。 元墨實物很少,近年來有所發現,如山西省大同市曾出土元代“中書省”墨。墨為牛舌形,一面為龍紋,一面為陽文篆書“中書省”三字。 “中書省”為元代政區名,轄今河北、山東、山西等省。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