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的書法

第6章 第五節漢代的書法藝術

中國的書法 郑小华 973 2018-03-20
漢代踐秦之祚〔zuo 作〕,長達400餘年,在此期間,書法藝術形成了一個空前繁榮的局面,也為後世書法發展構築了完美而堅實的基礎,成為後世書法開拓的一個重要源頭。 為什麼這樣來評估漢代?主要是我國漢字的各種字體,在這個時代裡竟都一起面世了。大篆、小篆仍然時有所見,隸書正興,已為一代字體的代表,章草、今草都成了通行手書,甚至於也有了行書、楷書的萌芽。在字體方面,此後就沒有再出現過什麼新的字體,只是在此基礎上更加成熟與規範化罷了。 漢代的字體雖然繁複紛呈,但作為時代通行字體的代表則是隸書。它承襲了秦時的隸法,加強了由圓轉而方折的變化,更把簡帛中的波磔〔zhe 折〕作了充分的發揮,於是隸書得以定型。由於政府從教育等方面比較重視,甚至準以“善書”入仕,因而隸書大興,成為一代字體的典則。

字體的形制既定,但每人的書寫不一,還有一個規範標準的統一問題;自然應當以鄭重嚴肅的書寫作為規範的代表,於是刊石入碑的字便成了隸書的標準。我們知道,西漢的碑刻較少,樹碑的極盛時期是在東漢桓、靈之際。應該說,這時的隸書已經比較成熟,書法風格多樣。 篆書的筆劃只有橫、豎、點及彎轉,隸書的筆劃除此之外又有了撇、捺即所謂的“波磔”,還有了“方折”,最突出的特點是橫筆的體勢呈現了“蠶頭雁尾”。今以《乙瑛碑》為典型。 據載,漢末的王次仲曾作楷則。這裡所說的“楷則”倒不一定是指今天的楷書,但我們也的確看到一些隸書,波磔雁尾的特點逐漸減少,已開始向楷書方面過渡。今以《朱君長題字》為例分析,其隸意已淡漠殆盡,可以說已具有楷書的雛形。

為了書寫“便捷”、“赴速急就”,寫得不謹、不暇詳致的“草書”應運而生。其特點是“刪難省繁,損復為單,務取易知易為”,“臨事從宜”。隸之草謂之“章草”,楷之草謂之“今草”。張芝因既善章草,又開今草之先,所以曾被當時的人稱為“草聖”。 東漢末年也出現了“行書”。唐張懷瓘在《十體書斷》中說:“行書者,後漢潁〔ying 影〕川劉德昇所造也,即正書(楷書)之小訛〔e 鵝〕,務從簡易,……”雖然字體的創始歸功於一人很不公平,但劉德昇至少是當時的一位行書代表。可惜他的書作沒有保存下來。 漢代書法藝術如此繁榮,既有歷史積累的必然,也和當時書法理論的推動、造紙業等技術方面的進步以及社會文化的總體性進展有密切關係。總之,說它是一個空前興盛並為後來奠基的時代,應該是不過分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