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漢字源流

第34章 第九章漢字與其他民族和國家文字的雙向影響

中國漢字源流 董琨 1195 2018-03-20
契丹是我國古代北方的一個游牧民族。早在南北朝的史籍《魏書》中就有記載。唐代末年,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各個部落,建立契丹(即“遼”)王朝,直到北宋末年才滅亡。 契丹王朝建立後,就參照漢字先後創制了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字: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並用來撰寫和翻譯過很多著作。可惜這些書籍都已失傳了。 後來與契丹接壤的女真(即“金”)興起,曾創製女真文字。女真文字是在契丹字直接影響和漢字間接影響下創造出來的。 下面是部分契丹字、女真字和漢字的比較,以見一斑:
北宋初年,在我國西北、甘肅一帶崛起了一個以党項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叫做“西夏”,它存在了將近200年。西夏也仿照漢字,創制了西夏文字,約有6000多字。它的形體輪廓基本也是方塊,也由點、橫、豎、撇、捺等漢字基本筆劃組成,甚至還有楷書、行書、草書、篆書等類似漢字字體的區別。西夏文的構字方法,有許多與漢字“六書”相同。

當時還有人編纂了多種類型的西夏文字典,包括《文海》、《音同》、《番漢合時掌中珠》等,成為今天研究西夏文字的重要資料。 西夏王朝後來被蒙古人所滅,西夏文字也就逐漸失傳了。 建立了元朝的蒙古人,在沒有創制自己的文字之前,採用漢字的同音字加上一些特殊的標記,來記錄自己的語言。他們有一部12卷的偉大著作《蒙古秘史》,就是用這種方法寫出來的。後來,他們才有了自己的文字——八思巴字。 主要生活在今天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壯族人民,在沒有採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以前,長期使用一種叫做“方塊壯字”的文字。這種“方塊壯字”也是仿照漢字造出來的,多數是形聲字,如“妑”字從“女”,表示這字是“女人”的意思;用“巴”作聲符,表示這字在壯語中的讀音與“巴”相近。 “汏”字從“水”,是“河”的意思;用“大”作聲符,表示它的讀音。

多數分佈在廣西,少數在廣東、湖南、貴州、雲南等地,與漢族、壯族、苗族等共居。從唐代初期的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起,民間就流傳著一種漢字式的瑤語文字,形體與壯字類似,用來記錄本民族的傳說和歌謠。因為瑤族居住分散,後來這種文字就逐漸消亡了。 分佈在貴州和湖南、雲南、廣西、四川、海南等地。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式的苗語文字,有學者稱之為“方塊苗文”,也是多用漢字的形聲、會意等方法造字。這種文字,至今還遺留有三種標本:板塘苗字、老寨苗字、古文苗字。 古代有“棘人”的名稱,歷史上曾建立“南詔國”和“大理國”,明代後也稱“民家”,主要居住在雲南大理一帶。從公元8世紀的南詔時代起,白族民間就自造漢字式的文字,叫做“白字”或“白文”。唐宋元明各代的白字刻碑不少,至今還有留存。白字的形體較易辨識,如山作“(山扇)”,河作“(上河下水)”,水作“(氵雖隹)”等。

分佈在現今我國貴州省某些地區的水族人民,在1949年以前所採用的文字,也是藉鑑漢字,有類似漢字倒寫、反寫的形式,稱為“水書”或“反書”。不過,現在也早已改用拼音文字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