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漢字源流

第15章 第三節楷書

中國漢字源流 董琨 983 2018-03-20
楷書也是直接脫胎於隸書。它把隸書筆劃的寫法改變了,主要表現在橫筆的末端不再向上挑,而是收鋒;點筆由長形變為帶圓狀;撇筆的方向改為斜向下,出尖鋒;鉤筆不用慢彎,成了硬鉤。更重要的,它把漢字由隸書的扁形,改為基本上呈現方形。後來很多人常把漢字稱為“方塊字”,就是針對楷書講的。 在形體結構方面,楷書和隸書則差不多。所以只要認識楷書的,一般都能辨認隸書。 楷書還有另外的名稱,叫“正書”、“真書”。這都說明楷書是供人學習和運用的正規書體。但這些名稱,都是後來楷書取得正規字體地位後才有的。 早期的楷書和草書簡直難以區分,因為它們都是隸書的變體,同時都來自民間。圖27的漢代朱書磚,可以認為草書的味道多一些,還有如圖30的東漢熹平元年(公元172年)的陶瓶上的書跡,係對隸書的筆意作了些變化,但總體效果是比較工整。有的學者把它叫做“新隸體”。其實,也不妨認為是早期的楷書,是一種隸楷過渡型的書體。


圖30 東漢陶瓶文字
最早的楷書書法家是東漢末年的鍾繇〔yao搖,公元151—230年〕。他流傳下來的作品有《宣示表》(圖31)、《力命表》、《薦季直表》等。從這些作品看,還多少殘留著隸書的筆意,如字形呈扁狀,橫筆有波勢,捺筆向上挑等等。

圖31 鍾繇《宣示表》(片斷)
進入兩晉南北朝以後,楷書成為主要的字體,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難以完全脫離隸書的味道,例如圖32的晉人寫經,就還是帶有鍾繇的風格。在北朝以北魏為主的大量摩崖、造像、碑碣、墓誌上的銘文,雖然寫的是楷書,但時常有意追求古拙,加之刀刻墨拓的效果,大多顯得方正凝重,卻也變化多端,面目豐富,清代晚期以來,很受書法家的喜愛,稱之為魏碑體或魏體(圖33、34)。


圖32 晉人寫經
楷書經歷了上述長期的變遷,到隋唐之際才基本成熟。定型之後的楷書,筆劃、結構都非常精緻、嚴謹,像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公元557—641年)的作品《九成宮醴〔li禮〕泉銘》(圖35) 就是楷書的範本之一,歷代學習寫字的人,都要加以臨摹的。

圖33 北魏靈藏造像
作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就是以楷書作為印書的主要字體的。在宋代刻印的書籍中,楷書被美術化,寫得更加規矩而漂亮,稱為“宋體字”。後來還有模仿宋體字而加以變化的,叫做“仿宋體”。我們今天閱讀的書籍報刊上所用的字體,大致還是這一種風格的楷書變體。

圖34 北魏張黑女墓誌

圖35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部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