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漢字源流

第8章 第四節戰國文字

中國漢字源流 董琨 1062 2018-03-20
以上介紹的關於鑄刻、書寫在陶器、玉石、簡帛、璽印、貨幣上的古代漢字,由於材料比較零碎,而就現今考古所得,時代大多屬於戰國時期;從字形結構和書寫風格來說,又和西周、春秋時期的金文有相當大的區別,因此,不妨給它們一個籠統的名稱,叫做“戰國文字”。當然,這也包括戰國時期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即戰國金文),尤其這個時期戰爭頻繁,各國都十分重視兵器的製造。兵器上也大都鑄刻有文字,如工匠、督造者的名字和官職、主管機關的名稱等(圖20)。這些材料,現在也大量出土發現,成為戰國文字中的一大宗。

圖19 戰國貨幣文
我們把“戰國文字” 也作為漢字發展史上一個相對獨立的階段; 雖然這個名稱和甲骨文、金文相比,類別的角度並不一樣,但不妨礙我們對它作一個概略的認識。

這個時期,由於諸侯國各自為政,互不統屬,東周王朝的中央集權喪失殆盡,就連文字,也各寫各的,所以各國的文字在形體結構和書寫風格方面都有許多差異。大體說來,可以分為西方的“秦國文字”和東方的“六國文字”兩大系統。六國指的是:韓、趙、魏(系春秋時晉國分出,又合稱“三晉”)、齊、楚、燕,另外還有一些小國如越、中山等國的文字,也大致可以歸入“六國文字”。

圖20 戰國兵器文
六國文字後來也有人稱做“六國古文”。比起西周和春秋時期的金文,主要的不同是隨意的簡化。 簡化就是大大簡省漢字的筆劃。這是因為戰國時期生產力大為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文化也不像殷周春秋時期為少數卜官、史官和貴族所壟斷,一般人們書寫文字的條件沒那麼優越,時間也沒那麼充裕,所以寫起字來不免比較草率、快速,任意簡化,這就使許多漢字的形體發生了奇特的變化:或是保留字的上半部分,而把下半部分僅用一、二橫畫來表示,如“馬”字由

但是在某些地區和場合,也有將形體繁化的,就是加入某些部件,如中山國的《中山王〔cuo錯〕壺》及《鼎》中,常見在字的某一部位加“口”或“曰”,如“念”字作“(上含下心)”,“斂(斂)”字作“ ”等等。 還有的將筆劃加鳥頭形或拖上長尾巴,也有的加蟲子形,形成一種所謂“鳥蟲書”,如楚國的《楚王飲肯盤》上的幾個字: 簡直成為一種美術字了。 秦國文字的情況,較為特殊,留待下面介紹。 由於書寫的隨意性,所以戰國文字的形體,在不同的國家與地區常有不同,例如:
戰國文字可以說是漢字發展史上形體最為混亂的文字,所以儘管掌握了許多材料,有不少學者進行研究,但是難認的字依然不少。在當時,這種文字上的混亂,大大影響了政治法令的推行、經濟的發展以及文化教育的傳播。因此,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滅掉六國、統一中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統一文字。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