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漢字源流

第6章 第二節金文

中國漢字源流 董琨 1120 2018-03-20
根據考古發現,我國早在殷商時期,就已進入了青銅時代。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從商代到周代,統治者和貴族廣泛利用青銅鑄造各種器具,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如鼎、鬲〔li立〕、豆、爵、尊、盤、鐘、鉦〔zhenq徵〕等等。在這些器具上頭,常常刻鑄文字,表示持有者是誰,鑄造器具的緣起、目的等。因為古代管“銅”叫“金”,用於這一類器具的青銅則叫“吉金”;所以刻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就叫“金文”,也叫“吉金文字”。古人又以鐘、鼎作為青銅器的總稱,所以金文也叫“鐘鼎文”。 跟現代的鑄鐵產品一樣,青銅器的鑄造一般也要使用泥製模型,叫做“陶範”。金文是預先雕刻在陶範上再鑄出來的,也有少數則是銅器鑄好後直接刻上的。由於陶范質地鬆軟,雕刻比龜甲、獸骨更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圖繪性質更強,更為接近原始文字。例如“日”字,金文寫作⊙,是圓圓的太陽中間有個黑點(有人認為黑點表示太陽黑子),而甲骨文由於在堅硬的質地上刻寫圓形不方便,只能寫成“曰”。又如釘子的“釘”,甲骨文寫成○,金文寫作形狀。

青銅器上所刻鑄的文字,有許多是記名式的,即僅標記該器物的屬主之名如族氏名、作器人名、受祭人名等,因此都很簡短。早期青銅器上的文字較為原始,尤其是族氏名,可以認為是氏族的圖騰,也就是族徽(圖12)。這些族徽,有許多只是一種圖形符號,還不是文字,當然也有不少後來經過或大或小的演變,成為漢字大家庭中的成員。

圖12 青銅器上的族徽
和甲骨文一樣,金文的形體也還沒有定型化,同一個字常常可以有不同的寫法,如:
金文中也有合文,例如:
金文中也有合文,例如:
青銅器在西周得到極大的發展,銅器上的文字也隨之增多,由只有一兩個字、兩三個字的記名標記擴展到幾百字的長篇銘文。如周宣王時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就有將近500個字,記述比較複雜的事件,是研究當時歷史和社會的珍貴材料。 (圖13)

早期金文的形體,就繁簡程度來說往往與甲骨文差不多,但金文本身的歷史很長,形體結構在發展中常常發生簡化。例如保衛的“衛”字,甲骨文寫作, 在商代金文中寫作, 口表示一個方形的城池,表示保衛城池的武士的腳步,是一個很生動地表現該字本義的字。到西周後期,這個字常簡化為, 春秋時代就簡化為了。又如“文”字在甲骨文中常寫成 ,表示花紋,西周早期金文中還寫成等,到西周晚期就簡化為了。 與此同時,金文的形體也逐漸脫離圖繪性而變為線條化、平直化,例如“火”字在西周早期寫作像一團跳動的火焰,到後期就演變為火了。 殷周的青銅器,早在漢代就已不斷出土,為學者所研究,包括金文在內,早已成為一種專門的學問。到現在為止,青銅器上的金文發現的不同單字約有3000個,其中約有近2000個能正確釋讀。


圖13 毛公鼎銘文(部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