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驛站與郵傳

第16章 第八節“鴻雁傳書”的故事

中國古代驛站與郵傳 臧嵘 1518 2018-03-20
兩漢時,關於通信,流傳著許多生動的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是“鴻雁傳書”的典故。 據《史記》記載,漢武帝時,使臣蘇武被匈奴拘留,關押在北海苦寒地帶多年。後來,漢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匈奴單于謊稱蘇武已死。這時有人暗地告訴漢使事情的真相,並給他出主意讓他對匈奴說:漢皇在上林苑射下一隻大雁,這只雁足上繫著蘇武的帛書,證明他確實未死,困在大澤中。這樣,匈奴單于再也無法詭稱蘇武已死,只得把他放歸漢朝。從此,“鴻雁傳書”的故事便流傳開來,成為千古佳話。而鴻雁,也就成了郵使的美稱。 與此相類似的還有“青鳥傳書”的神話。據說西方女神西王母曾給漢武帝寫信,而傳書的使者是一隻青鳥。它把信一直送到漢宮承華殿前。從此,青鳥也成為通信使者的另一代稱。還有一個“鯉魚傳書”的故事,也發生在漢朝。說的是東漢末年著名文人蔡邕,曾寫了一首詩,其中有這樣幾句:“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意思是說,有遠方來客,送給蔡邕一對鯉魚,命兒輩剖開鯉魚烹食,卻發現魚腹中有一尺長的帛書。書信上講的是勸他多加餐飯,同時還表達了長久思念之苦。這就是“鯉魚傳書”的典故。其實,這故事的源流還更久遠。我國古代神話中說,早在商朝末年,當姜太公在渭水邊垂釣的時侯,他就曾捕獲一條鯉魚,這魚肚裡有一封信,預告他以後被封在齊地。後來他輔助周武王打天下成功,果真被封在那裡。

上述的一些神話和故事,當然不都是事實,但這些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民間通信的困難。普通百姓幾乎沒有專門的通信設備,所以他們只好幻想出讓天上和水里的動物來給他們傳遞家書,以抒發自己的思鄉和思親之情。 漢代還有兩封名垂千古的書信。這兩封信感人至深,至今尚可作為激勵人們上進的精神食糧。一封是《李陵答蘇武書》,是漢武帝時被迫投降匈奴的大將李陵給不屈的蘇武的一封回信。當蘇武被扣留在匈奴時,漢朝大將李陵在一次戰爭中失利而被匈奴俘虜。李陵在匈奴與蘇武不斷有書信往還,蘇武曾安慰和勉勵過李陵。蘇武被釋放回漢時,李陵寫給他一封充滿感情的信,便是有名的《李陵答蘇武書》。信中說道:“昔者不遺,遠辱還答,慰誨勤勤,有逾骨肉,陵雖不敏,能不慨然?”意思是:從前承蒙不棄,幾次通信相答,有不少寬慰勉勵的話,實在情同骨肉。這些對李陵這個不成材的人來說,豈能不感慨萬分!信中還表達了這樣一種思想:“人之相知,貴相知心”,這是人生最可貴的。這封信被收在中,成為歷代學子們的範文。還有一封是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司馬遷因替李陵辯護而被漢武帝處以宮刑,他的朋友任安也因犯罪而即將判處死刑。司馬遷聞聽此訊後,給任安寫了一封書信,表達自己不屈的鬥志,和著述《史記》的決心。書信中“人固有一死,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成為有名的格言。

這兩封信成為千古範文,說明漢朝時候書信這種文字體裁已經相當成熟,也同時說明了當時文人之間書信往來的頻繁,已經被當作一種感情抒發的工具。 有一點值得提起的,就是由於兩漢時紙的發明,到東漢中後期,我國民間紙已逐漸成為信件的書寫普及材料。史料中有不少這樣的記載。比如,《藝文類聚》留下了一篇東漢著名文人馬融給竇伯向的書信,信中提到:“孟陵奴來,賜書,見手跡,歡喜無量,次於面也。書雖兩紙,紙八行,行七字,七八五十六字,百一十二言耳。”又如張奐《與陰氏書》,亦有“篤念既密,文章燦爛,名實相副,奉讀周旋,紙弊墨渝,不離於手”之語。另,《北堂書鈔》引延篤給張奐書,也說到“惠書四紙,讀之反覆,喜不可言”。這幾段史料,既說明了當時由於交通阻隔書信的不便,因而更為可貴,同時也指明了紙已作為書信材料逐漸普及。馬融、張奐都是當時文化名人,紙的普及對文化交流作用十分巨大。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