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藏書史話

第17章 第三節圖書的分類與編目

中國藏書史話 焦树安 1700 2018-03-20
隋唐兩代的圖書大都沿用經、史、子、集的四部分類。 《隋書》中的十志(30卷)原為編修五代史志而撰,成書於唐高宗顯慶元年(公元656年),因記載隋朝書籍較詳細,故入《隋書》。其中《隋書·經籍志》將西晉荀勖、東晉李充先前倡導的四部分類(二人的四部順序不同)進行調整、補充,構成一個完整的中國圖書分類法體系。它將順序確定為經、史、子、集四部,然後在各部下再分細目若干。經部分為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附爾雅、五經總義)、孝經、小學、讖緯10類;史部分為正史、古史、雜史、霸史、起居注、舊事、職官、儀注、刑法、雜傳、地理、譜系、簿錄13類;子部包括儒、道、法、名、墨、縱橫、雜家、農家、小說家、兵法、天文、歷數、五行、醫方14類;集部包括楚辭、別集、總集3類。集部之後附道經(經戒、餌服、符籙、房中)和佛經(經、律、論)。這個分類法從唐初開始一直延續到清末達1300年之久,至今在編制古籍目錄時不少人仍在沿用這種分類法。

值得注意的是,《隋書·經籍志》總序一篇,四部後序四篇,分類小序40篇,道佛錄序二篇,後序一篇,共計48篇。這些都是研究初唐以前的學術史(特別是圖書發展史)的十分重要的文獻。在總序中敘述了初唐以前圖書發展的簡要過程,從圖書產生,孔子刪書,秦皇焚書,到西漢劉向、劉歆校書,東漢班固、傅毅校書,魏晉南北朝的校書,直到隋朝牛弘、柳(上巧下吉)的校書,給我們勾畫出一幅圖書發展史。至於分類小序,學術價值更高,如史部簿錄類將西漢劉向以來各代學者編制的29種書目列出,為後代查詢有關圖書提供了檢索根據。 圖書目錄的著錄是圖書編目的重要內容,圖書正是藉著錄以反映它的內容與形式,因此著錄既表明圖書編目者的學識水平,同時還標誌著目錄學的成熟程度。從這個角度觀察,《隋書·經籍志》的著錄水平是相當高的,基本包括了現代目錄學所要求的著錄事項,即書名、著者、版本、附註等主要內容。首先,它著錄了書名、卷數;其次著錄了著者,包括時代、官職、姓名。再次,對不同的版本加以著錄;此外,還對圖書書名、著者與版本方麵包括不了的,給予註釋。注的內容很廣,有些另註書名;有些把某些圖書的內容簡介於讀者,如《趙書》10卷,一曰《二石集》,記石勒事。偽燕太傅長史田融撰;有的還注出該書的殘缺或佚亡,如“《周易》四卷,晉儒林從事黃穎注,梁有十卷,今殘缺”。 《隋書·經籍志》的圖書著錄體例為以後各代的編目工作起了示範作用。

隋朝編制的幾個書目早已佚亡。記載隋代圖書的書目最著名的當屬唐代編纂的《隋書·經籍志》,它包括了大業初年隋煬帝派柳(上巧下吉)編制的《隋大業正御書目錄》。 唐代編制的目錄除《隋書·經籍志》外,最重要的要算《群書四部錄》和《古今書錄》。 《群書四部錄》由元行沖、殷踐猶、毋煚〔jiong炯〕、韋述、餘欽等人在開元五年(公元717年)編成,共200卷。有大、小序,解題,著錄圖書2655部,48169卷,是我國著名官修目錄之一。目錄完成後,編者之一的毋煚指出,這個書目有一些缺點,收錄政府藏書不全,分類、解題有誤。但該目錄已在宋代佚亡,無法多加評論。 為了彌補《群書四部錄》的缺點,毋煚“改舊傳之失者三百餘條,加新書之目者六千餘卷”,編成《古今書錄》40卷,分經、史、子、集四部45個小類,著錄圖書3060部,51852卷。此書目收書亦止於唐開元年間。

從以上情況看,《古今書錄》不過是《群書四部錄》的修訂本。元時修纂的《宋史·藝文志》史部目錄類第二部目錄就收錄了此書目,可惜後來也佚亡了。 《唐書·經籍志》二卷,為五代時後晉劉昫〔xu許〕等撰。這個目錄著錄取自毋煚《古今書錄》,而把原有的大小序及注刪去,同樣止於唐開元年間,以後的圖書未予收入。其目的在於“錄開元盛時四部諸書,以表藝文之盛。”開元以後的圖書,收錄在撰者的傳中。 《新唐書·藝文志》四卷,為宋代歐陽修等撰。它仍以《古今書錄》為基礎,除將《書錄》所載的圖書照錄外,增加了開元以後的唐人著述27127卷。在該《藝文志》中每個類目內分“著錄”與“未著錄”兩個部分,前者是指《古今書錄》原有的著錄;後者是指歐陽修等人增補的唐代著作。這樣使後人便得以了解唐代藏書的全貌。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