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人的名字別號

第44章 第十一章研究名字的書

中國人的名字別號 吉常宏 1076 2018-03-20
在先秦時代的史籍中,只有對命名取字的一些零星說明,談不上研究。如《左傳·桓公六年》、《禮記》、《儀禮》的有關篇章,都有些簡單記載。 東漢的許慎寫《說文解字》,第一個從語言的角度,徵引先秦人物的名和字,來解釋文字的本義。此舉給後世的訓詁學家以極大的啟發。和許慎同時的班固,在《白虎通·姓名》中,第一次揭示了名和字的相互關係,使人對名字有了理性認識。 南朝齊賈淵寫過《人名書》,北朝的索敞和高允,都寫過《名字論》,但三書失傳,其內容不詳。從他們的傳記記述看,當是關於家譜之類的著作。 唐代的陸龜蒙,注意到歷史人物的小名,把秦至南北朝這一歷史時期的許多名人的小名集中起來,編了一本《小名錄》,這是材料彙編性質的書。此風一開,於是宋人紛紛效尤。陳思作《小字錄》,洪遂編了《侍兒小名錄》,王銍〔zhi至〕作《補侍兒小名錄》,溫豫又作《續補侍兒小名錄》,張邦畿〔ji機〕又作《侍兒小名錄拾遺》。至清代,此風仍未息。尤侗作《宮閨小名錄》,李調元作《樂府侍兒小名錄》。他們多是獵奇,不是研究。但他們把材料集中起來,使後世作研究的人省去了許多勞動。清代有些學者註意到了歷史上的一些名字現象,如清初學者顧炎武就是突出的一位,但他也只是零零散散地提出一些看法,沒能作系統的、綜合的研究。總之,清代學者這方面的見解,如散珠碎金,多散見於各種筆記中。

第一個對古人名字作集中解釋研究的是清代的王引之。他寫了一本《春秋名字解詁》,從訓詁學的角度,對春秋時代(有少數戰國)的300多個人名,作了考釋,並從中概括出了先秦人命名取字的方式,以及如何去識別這些名字的方法。王引之的作法引起後來學者的注意,如俞樾作《補義》,胡元玉作《駁》,王萱齡作《補》。進入民國之後,仍有學者給王氏作“補”、作“正”,可見此書影響之大。 和王引之同時的或稍後學者,也有不少人注意古人名字問題。如段玉裁、桂馥、朱駿聲和王筠,他們研究《說文解字》時,都曾像許慎那樣,利用古人名字去考證詞義。另外,程廷祚還寫過《左傳人名辨異》一書,這是釐定《左傳》人物名字紛亂現象的一部著作。

關於別號,宋人已開始注意。徐光溥編了《自號錄》。他蒐集當時人物別號700餘條,分類編排,成了最早的一部別號工具書。清人葛萬里又編《別號錄》。到了現代,陳乃乾有《室名索引》和《別號索引》,解放後合為一本,叫《室名別號索引》。 20世紀30年代,陳德芸也編了《古今人物別名索引》,將人物正名以外的字、號、諡全都包羅進去。楊廷福、楊同甫又專門將清人的室名、別稱、字號集在一起,成為《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這些書對研究歷史人物的名字別號提供了極大方便。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