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數學

第37章 第八章天元術與四元術

中國古代數學 郭书春 1487 2018-03-20
在第五節,我們已經看到了劉徽怎樣從實際問題中抽像出二次方程的。唐王孝通列出了更複雜的方程。如《緝古算經》第15問,已知勾股相乘冪ab=706(1/50),弦多於勾ca=36(9/10),求勾a、股b、弦c。他的術文是關於勾a的開方式:a+1/2(ca)a=1/2(ab)/(ca)。自註的列開方式的思路是: (ab)=ab, 1/2(ab)/(ca)=1/2ab/(ca)=1/2a(ca)/(ca)=1/2a(c+a)=a[a+1/2(ca)]=a+1/2(ca)a 但是,怎樣想到由1/2(ab)/(ca)開始變換,是個十分技巧的問題。不過,從劉徽到王孝通,其共同的方法是將兩數相乘看成面積,三數相乘看成體積,通過出入相補原理解決。這種方法在宋朝發展為演段法,它實際上是通過等積變換列出方程的方法。在這裡,未知量與已知量一樣投入圖形變換和數量運算。問題在於,對未知數沒有統一的符號,顯得繁瑣。天元術以一個符號“天元一”表示未知數,通過天元多項式的運算相消,列出開方式,開方式造術有了規範的程序。

由於史料散佚,天元術的早期發展情況尚不清楚。祖頤在《四元玉鑑·後序》中談到了天元術的發展概況。他說:“平陽(今山西臨汾)蔣週撰《益古》,博陸(今河北蠡縣)李文一撰《照膽》,鹿泉(今河北獲鹿縣)石信道撰《鈐經》,平水(今臨汾)劉汝諧撰《如積釋鎖》,絳(今山西新絳縣)人元裕細草之,後人始知有天元也。”就是說,天元術通過從蔣周到元裕一系列數學家的不斷努力,才完善起來。可惜這些著作除《益古》的部分題目保存在李冶的《益古演段》中外,其餘已蕩然無存。這裡未提到李冶,其中元裕是不是李冶至友元好問,學術界亦未有定論。無論如何,李冶時代,天元術已是北方金元數學家的共同財富,《測圓海鏡》、《益古演段》只是目前傳世的使用天元術的最早的著作。李冶的筆記中對天元術的發展情況則談得更為詳細。他年輕時在東平縣看到一算經,以人表示常數項,居中,仙、明、霄、漢、壘、層、高、上、天表示未知數的9、8……、1次冪,居人之上,地、下、低、減、落、逝、泉、暗、鬼表示未知數的-1、-2……8、-9次冪,居人之下。後來他看到的天元術著作取消了表示各冪次的漢字,而以天元表示正冪,在上,地元表示負冪,在下,其冪次按位置值表示,在上距天元愈遠,冪次愈高,在下距地元愈遠,冪次愈低。太原彭澤、彥材作了重大改革,他們交換天元、地元的位置,採取天元在下,地元在上的方式。我們知道,開方圖式中常數項在上,之下依次排列未知數的一次、二次……冪,彥材的改革使天元術表示法與開方圖式一致,簡便得多了。李冶《測圓海鏡》表明,洞淵已經有了立天元一的明確步驟。李冶對天元術的重大貢獻在於,他取消了表示負冪的地元,只用一個“元”字表示未知數的一次冪,或用“太”表示常數項,其他冪次皆按位置值給出,進一步簡化了天元術的表示和運算。他在《測圓海鏡》中仍取正冪在上,負冪在下的方式,在《益古演段》中則顛倒過來,正冪在下,負冪在上,後來的數學家都採取這種方式。

人們把天元術與方程術結合起來,便創造了二元術、三元術與四元術,即二元、三元、四元聯立高次方程組的解法。祖頤在敘述了天元術的歷史之後,接著寫道:“平陽李德載因撰《兩儀群英集臻》兼有地元,霍山(今霍縣)邢先生頌不高弟劉大鑒潤夫撰《乾坤括囊》,末僅有人元二問。吾友燕山朱漢卿先生演數有年,探三才之賾,索《九章》之隱,按天、地、人、物立成四元。”(《四元玉鑑·後序》)李德載、劉大鑒的著作亦失傳。不過此處地元不再表示負冪,而是與天元並列的另一未知數。三元術則以天、地、人為未知數,四元術以天、地、人、物為未知數。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