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棋藝

第35章 第五節七國象戲

中國古代棋藝 徐家亮 1433 2018-03-20
七國象戲是北宋司馬光根據當時民間流行的兩人對局的象戲進行改革而設計成的。它在當時雖然沒有流行,但卻流傳到朝鮮和日本。 司馬光在北宋寶元初中進士,曾在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任官,哲宗時高太后臨朝參政,他任八個月宰相。他自幼喜歡象棋,總覺得兩人對局的象棋不過癮,於是異想天開,把棋盤擴大為縱橫19路,即利用圍棋盤,並把對局的人數由二人增至七人。他自認為這樣一改,可以玩得更熱鬧、更有味道。但是,他的改革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七國象戲並沒有流行開來,只是由於他官大名大,因此他所作的《七國象戲圖》流傳下來了。南宋裴子喜曾為之刻印,元末陶宗儀也把它收入《說郛》之中。明高儒和清初錢曾等均藏有此譜,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長沙葉德輝還為之翻刻流傳。


七國象戲圖
就像棋藝術而論,七國象戲並沒有什麼藝術價值,但可以藉此推斷司馬光所在的時代的象棋形制。就這一點來說,它是一份寶貴的史料。 從司馬光的《七國象戲》說明可知,他廢去兩隻象,用偏(將)與裨(將)代之。他誤認為像不產於中國,因此不可用於中國。他還廢棄了兩隻車,認為車是將帥和偏裨所乘的,應避免重複。但他卻另外增加了兩隻馬(騎),以致每方有馬(騎)四隻。另外,司馬光又把八個卒改為弓一、弩一、刀二和劍四,意思是八個卒持有不同的兵器。 經過司馬光的改革,每方棋子總數由16只增為17只。 關於各種棋子的走法,大體上與當時北宋流行的兩人像戲相仿。 (1)將直斜行無遠近。這說明當時棋局中還沒有九宮的設置,將的行動不受九宮的限制。

(2)偏直行無遠近。偏行車步法,這與現代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的車完全一樣。 (3)裨斜行無遠近。裨行象步法,它與現代國際象棋裡的象完全一樣,說明當時北宋象棋的棋制還沒有河界。 (4)馬(騎) 曲行四路,即直一斜三。司馬光沒有強調有無別馬腳的限制,說明當時馬的步法與現代國際象棋一樣,沒有別馬腳的限制。 (5)炮直行無遠近。前隔一棋可以擊出,前無所隔,或前隔兩棋以上,則不可擊。這與現代象棋里炮的步法完全一樣。不過,七國象戲裡每方只有炮一門。 (6)行人直、斜行無遠近。不能役敵,敵也不能役。 (7)弓直、斜行四路。 (8)弩直、斜行五路。 (9)刀斜行一路。 (10)劍直行一路。

七國象戲共用棋子120枚。其中周佔中央一子,各國都不得侵犯。秦居西方,韓、楚居南方,魏、齊居東方,燕、趙居北方。七國各有17個棋子。其中將、偏、裨、炮、行人、弓、弩各一個,騎各四個,刀各二個,劍各四個。棋子的顏色分八種:週黃,秦白,楚赤,齊青,燕黑,韓丹,魏綠,趙紫。 根據人數不同,七國象戲有各種不同玩法。如有七人在坐,七人各相一國,如有六人,則秦與一國連衡;五人,則楚與一國合縱;四人,則齊與一國合縱;三人,則秦與二國連衡;或只由在坐的人各佔一國,而其餘的國空著。玩時,秦、楚、韓、齊、魏、趙、燕以次行棋。如棋已離原位,即不得再翻悔。不該走而誤走棋的,要受罰。凡能擒得敵將者勝。雖未擒得敵將,獲一國吏士超過10名者勝。一方所獲吏士雖未滿10,而另一方失去的吏士已超過10者,也負。最後,坐上獲子最多者勝。負者罰飲酒,飲完酒後即斂棋出局。有擒得二將或獲諸吏士滿30者,稱霸,於是諸國均得服從,都飲罰酒。

在七國象戲的說明里,最後談到各種兵種棋子的交換比例。除將為最高統帥,其價值無法估量外,其餘各子的交換比例是:一騎當弓、弩、刀、劍之二,炮當三,裨當四,偏當五。從這裡可以看出七國象戲裡各子的地位、威力和價值,除將以外,就是偏、裨、炮、馬、卒,依次降低。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