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客家人與客家文化

第42章 第三節文化界人物

客家人與客家文化 丘桓兴 1454 2018-03-20
郭沫若,1892年生於四川樂山沙灣場。祖籍福建寧化,其祖先1781年遷到川西。郭沫若1914年赴日學醫。回國後棄醫從文,第一個詩集以充沛激情開創一代詩風。 1926年投筆從戎,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 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並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8年旅居日本10年,從事中國古代史、甲骨文和金文研究以及文學創作,開闢了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結合研究的新天地。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回國在文化界從事抗日救亡運動,並創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等歷史劇。 1949年當選全國文聯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擔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兼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中日友好協會名譽會長等職,當選為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在繁忙政務和社會、文化活動中,仍創作《蔡文姬》、等歷史劇。 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病逝,終年86歲。

陳寅恪,祖籍江西修水縣,1890年生於湖南長沙,後隨父移居金陵。他13歲隨兄東渡日本留學,1910年起先後在德國、瑞士、法國留學,後赴美國哈佛大學學梵文和巴利文,赴德國柏林大學梵文研究所學習東方古文學。 1925年起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香港大學、嶺南大學等任教授。解放後任中山大學教授、中央文史館副館長等。 1944年冬,他突患左眼視網膜剝離症,醫治無效,雙目失明。 1962年又跌斷右腿不能行立。但他以驚人記憶力和頑強毅力,在夫人和助教協助下,口授著述。他從事史學研究與教學,尤其長於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對梵文、突厥文、西夏文和佛教經典均有精湛研究。他培養出一批如王力、季羨林教授等文史方面傑出人才。其著作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柳如是別傳》及論文數十篇。 1969年在廣州病逝,終年80歲。

林風眠,1900年生於廣東梅縣。祖父是雕刻石匠,父親是民間畫師,他幼年隨父習畫,1920年在梅州中學畢業後,先後赴法國第戎國立美術學院和巴黎國立美術學院學習素描、人體油畫,並常到盧孚宮等博物館等觀摩學習。 1925年回國,年僅25歲便任北京國立藝術專門學校校長兼教授。 1928年在杭州創建國立杭州藝術學校並任校長。 1945年抗戰勝利後,重返杭州任藝術學院教授。 1951年定居上海,任美協副主席。 1977年冬赴巴西探親,後居留香港,從事創作,並到世界各地舉辦畫展。 林風眠的繪畫藝術,融合中外古今畫法,把印象派的外光畫法和中國畫的水墨方法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既不同於中國古代,也不同於西方的新的繪畫結構和風格。他的繪畫追求寧靜而有力,講究形式和韻味的美。

林風眠1991年8月12日因病辭世,享年91歲。 韓素音,祖籍中國四川郫縣。她自述家史說,周家祖先是13世紀從北方遷徙到廣東嘉應定居下來的。清朝“湖廣填四川”時期,有位窮祖宗攜妻子從嘉應遷到四川郫縣,成為周家始祖。她的祖母還是祖父從故鄉娶來的。周家老一輩還帶有客家口音。 韓素音父親周煒早年留學比利時,與一位比利時姑娘結婚,1913年攜妻回國。 1916年中秋節,韓素音出生於河南信陽火車站,後在北京讀書,並赴比利時和倫敦學醫。 1949年至60年代,長期在香港、馬來亞、新加坡等地從醫,同時積極寫作。自1956年與印度工程師陸文星結婚後,幾乎年年訪問中國,探望親人。 40多年來,她寫了30本書,其中《周恩來與他的世紀》,詳述周恩來的為人處事和高貴品質。她在世界各地作過2000餘次演說,介紹中國見聞。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