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客家人與客家文化

第22章 第一節古樸有趣的婚禮

客家人與客家文化 丘桓兴 2688 2018-03-20
今日客家青年男女,大都在共同勞動、學習、娛樂以至對唱山歌中,相識相愛,互訂終身。當然,有不少人也是通過親戚、朋友、同事的介紹,再經過自由戀愛而結成眷屬的,於是便有了“看女子”的習俗。 “看女子”又叫“相姑娘”。在介紹人引導下,小伙子約上幾位為他當“參謀”的兄弟、朋友,帶著酒、肉和其他禮品來到女方家裡“相親”。這時,姑娘依禮出來招待相親者,向他們敬茶獻煙,並回答他們的各種詢問。過一會兒,女方便稱要去廚房燒火做飯,款待大家,實為探詢男方的意見:倘若小伙子堅持不吃飯而要告辭回去,那是未相中姑娘;要是小伙子滿口答應,這便是喜歡姑娘了。 男家相親之後,女方亦有“探人家”的規矩。這是女方父母(多為母親出面)選個吉日,邀上介紹人和親友到男家去,見見未來的女婿和公婆及兄弟姐妹,看看男家的村場、屋舍和鄰里,察訪家境的貧富,打柴、挑水、洗衣的遠近,以及出門赴墟便當與否……他們周詳地考察一切,唯恐將來女兒婚後吃苦受累。同樣,他們若匆匆告辭,那是告吹了。若應邀留下吃飯,便是同意這門親事了。

此後,你來我往,互送禮物。在梅縣一些地方還要送一對“兔子”。 “兔子”實際上是將豬肚洗淨,裝入米糠,再飾以眼睛、耳朵而成。女家收下“雄兔”,回給男家“雌免”,以藉“兔子”與“吐子”的諧音,祝愿未來媳婦生兒育女。當雙方情意愈深,雙方便商量著婚娶的日期。於是,兩家便開始準備聘禮和嫁妝了。妝奩因時代和家境而不同。但傳統的兩雙木屐、鞋、雨靴和毛巾、鏡子及梳妝品,外衣、內衣、毛衣、大衣和衣箱,皆不可或缺。而作為現代家庭象徵的縫紉機、自行車或摩托車、電視機、洗衣機、冰箱等等,也進入了尋常百姓人家的嫁妝行列。按照慣例,嫁妝多由男家籌辦,並最遲在結婚的前一天送至女家。 迎娶的前一天,男方還要用禮擔,裝上酒和雞、豬肉、魚、肉丸等食物,由媒人挑到女家去,用它敬祀祖宗,向先人“報告”嫁女的消息後,當晚便用它置辦酒席,招待族中長輩和親友,這叫“轎下酒”。

結婚這天,新郎或親往女家迎娶,或在家門前迎候。新娘出門,講究頗多。舊時,新娘要在祖宗祠堂向列祖叩拜辭行後,方可罩上紅緞蓋頭,踏著象徵團圓的米篩,懷抱著據說能驅邪納福的古籍《大學》或上轎。如今新娘出閣不坐花轎,代之以小汽車、旅行車或拖拉機了。但新娘出門依然要懷抱一本農曆通書,手擎一把雨傘。據說,這些都有驅邪逐祟的神力。這時,族中一位德高望重的“叔公頭”或“福命”老嫗,還得用茶水和黃酒淋灑新娘的雨傘,並邊灑邊祝福道:“茶香酒香,子孫滿堂,百年和合,五世其昌。” 在媒人的引導下,送嫁隊伍中,前有吹吹打打的鼓樂隊,有手持一枝杉木枝(或榕樹枝)在前清道驅邪的“拖青”者,以及高擎新燈籠以喻新婚添丁的。四位手擎雨傘的伴娘則始終不離新娘的左右。還有同行道賀的親友以及新娘的弟弟妹妹——俗謂“老妹送阿姊,漸漸喜”。但新娘的姑姑卻不可送嫁,因“姑”與“孤”諧音,以避新婦不能生養而成孤老之嫌。

傳統習俗認為,“新娘大三天”,送嫁隊伍途中若遇見行人、官轎乃至皇帝出巡,他們都要依俗避讓花轎。但途經橋樑、水井、寺廟時,走在最前面的媒人要上前獻上一束香燭和黃表紙,禮拜一番,向橋神、井神和寺廟神明祈安。如若迎娶途中遇到別地的送嫁隊伍,為避免相互衝克,兩位新娘要相互交換手絹,或者互相交換“拖青”的樹枝,既可避免衝克,又互祝多子多孫,這叫“換青”。倘族中同一天中有兩家迎娶新婦,俗謂先入門者可早生貴子、家運昌盛。於是,他們不免為此而運用各種謀略,以求搶先入門拜堂。 新娘一行,在鞭炮、鼓樂聲中來到了婆家門前,新娘要在伴娘攙扶下跨跳門前的火堆。當新人雙雙進入祠堂拜堂時,千萬不可腳踩大門門檻,以免不吉。有的地方,新娘入門前還要將事先包在手絹裡的花生、糖果、蓮子、錢幣等,撒於門口,讓圍上來瞧新娘的孩子們去搶拾。於是,拾得物品的孩子都會歡呼“花生!”“蓮子!”既給新娘入門帶來歡樂,又得了“連生貴子”等吉兆。如今一些舊俗已改掉了。但新人在祠堂拜天地、叩拜祖宗和長輩時,有些地方卻只有公公一人端坐正堂接受禮拜,而婆婆和新郎的兄嫂及弟妹卻避入菜園。原來,這是藉“園”與“緣”的諧音,希望這一來便能與新婦結下緣份,和睦相處。

拜堂之後,新娘由新郎牽入洞房。洞房裡,案桌紅燭高照,桌上、茶几擺放一盤盤紅棗、蓮子、雞蛋、糖果,寄寓著對新人連生貴子、生活甜蜜的祝福。有趣的是,福建長汀城里人,卻對柚子情有獨鍾。他們不僅在洞房安置婚床時,女方要送來柚子和木炭,借“柚子”與“有子”、“炭子”與“探子”的諧音,祝福早生貴子,而且,在迎娶之日也要把貼有喜字的四個柚子放在婚床上。而長汀鄉下則把一個裝滿大米的米鬥放在洞房裡,斗上還放有尺子、剪刀、秤桿、算盤等,以祈願新人婚後精於經營,善於謀算,豐衣足食。 有趣的是,廣東梅縣、蕉嶺一些地方常在婚床上放一隻精巧小竹籃,籃裡擱了一束用紅紙包卷的小草。這是新娘特地從娘家帶來的,當天下午種於婆家的菜園裡,以示從此紮根安家,長命富貴,於是人稱“長命草”。有些新娘還從娘家帶來一枝柏樹枝,亦於當日扔到婆家屋頂,以藉其諧音,祝福“百子千孫”。

晚上依俗是鬧洞房。不過,客家人多在上廳堂鬧房。族中兄弟子叔、親戚朋友聚集一堂,讓新郎新娘給賓客敬煙敬茶,說說戀愛經過,唱歌、跳舞……鬧洞房時,年長者大多穩重、含蓄,他們無非說些祝福話語,而那些青壯漢子和好事者則不拘禮節,往往出些新點子來戲謔新娘,比方讓新郎抱著新娘去咬紅花或紅包,兩人合吃一粒糖果,甚至還有讓新人用筷子將盆裡的泥鰍夾起來,等等。不過,只要不出格,新娘新郎都會羞羞答答地聽從眾人的擺佈,從而給洞房帶來一陣陣歡笑聲。客家人認為,新婚鬧洞房,越鬧越吉祥。的確,熱鬧而文明的鬧房,既讓新郎新娘丟掉羞澀之情,和諧地開始新的家庭生活,又增進了新人與大家的情誼。晚上就寢前,婆婆照例要到洞房來,把擺於案桌的雞蛋剝給新郎新娘吃。她邊剝邊祝福道:“卵子圓圓,養子中狀元……”

一對從娘家帶來的公雞、母雞,用紅繩子拴連著腿,放於婚床下面。這對“子婆雞”(台灣客家人稱“帶路雞”)是新婚夫婦鳳鸞鳴和、傳宗接代的象徵。第二天清晨,公雞在床下啼叫,新郎聽後問道:“床底下怎麼有雞叫呢?”新娘答道:“天亮了,公雞啼明,母雞生蛋了。”新郎下床一看,果真下了個雞蛋,不禁大喜:“生了,生了,這是好兆頭,我們也會生的。”對此人稱“圓房催生”。 第三天是“回門”。早上,新郎新娘帶著雞蛋、糕點和其他禮物回娘家去。依照慣例,他倆吃過午飯便得返回婆家。行前,娘家要讓他們帶些蒸熟的紅圓粄回去,分送給親家,並要把紅紅綠綠的棉線和帶子,掛在扁擔兩頭,以祝他們“帶子而歸”。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