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客家人與客家文化

第13章 第二節客家歲時食品

客家人與客家文化 丘桓兴 1327 2018-03-20
除了在春節、元宵、端午、中秋的應節食品外,客家地區還有下列應時食物,也頗具特色。 古代中原有夏至殺狗祭門祈安之俗。客家人傳承著這一古俗,講究在夏至燜狗肉吃。民間認為,狗肉有除濕利尿、壯陽固腎之效,而夏至前後,客家地區暑熱多雨,人們上山勞作,下田耕耘,暑氣、濕氣鬱積,最宜食狗肉以滋補健身。因而,客家有“夏至狗,吃了滿山走”的謠諺。 不過,客家民間認為,吃老狗肉不但無滋補價值,反而會生病,那是吃不得的。正在吃奶的小乳狗,雖能補身,但個小肉少,食之可惜。最理想的是選用20斤左右的嫩狗,宰殺(多在池塘淹死)後,用開水褪毛;若殘存汗毛,可燃燒稻草燎淨,還可增加香味。燜煮狗肉時,佐以陳皮、草果(小茴香籽)和芹菜、薑片等調料,其鮮香之味,最為誘人。

初夏,村民飼養的仔鴨開始上市了。剛長出翼毛的仔鴨,重約一斤,宰殺洗淨後,切塊,再將當年長成的鮮嫩新姜切片,將鴨塊、仔薑片下鍋,旺火煸炒至熟,烹以少許黃酒即成。此菜因仔鴨肉嫩骨脆,仔薑片微辣爽口,別有一番風味,且有補腎壯筋之功效。 仔鴨的另一種吃法是,將整鴨放入沸水鍋中旺火煮熟,再用新鮮豬油塗抹鴨身,切塊裝盤上席。食時,蘸以香油、薑末、蒜泥和薄荷泥等調味品,脆嫩鮮美。 這是最受客家人歡迎的夏令清涼小吃。仙人粄〔ban板〕用仙人草(又稱涼粉草)根和少量土鹼熬水,過濾去渣,加上適量澱粉再煮。冷卻後,凝結成黑褐色的半透明的膠狀物。食用時,將仙人粄置碗,調以蜂蜜(或白糖),它清涼、滑溜、爽口,特別是仙人草那種特有的幽香之味,最能潤喉解渴,清熱去暑,且有助消化、降血脂和治療糖尿病的作用。如今,這種獨特的地方風味小吃已製成罐頭,遠銷海內外,尤受華僑歡迎。

“七月七,吃藥粄”,這是廣東五華縣民間流行的習俗。農曆七月初七,五華婦女從田野裡挖來思茅草根、雞矢藤、狗貼耳草、尖尾楓葉、苧麻葉、艾草葉等,洗淨浸軟,用石碓舂爛,和入糯米粉中,拌入紅糖,蒸製成又甜又香的藥粄。由於這些草藥各有清熱解毒、除濕利尿、益肝明目、健胃、祛風的功效,又清香、甘甜,因而很受歡迎。 吃藥粄乃中原古俗。相傳,客家先民從中原遷入廣東後,南方暑熱多雨,許多人水土不服,患了腸胃病,一位族長也身染此疾,一天晚上他在夢中得仙人指點,讓他用上述幾種草藥做成藥粄吃。族長依仙人指點食用藥粄後,其病果然治愈。 冬至將至,老百姓不論貧富,皆要進補身子,這也是客家一俗。民間認為,隆冬人的體質比較虛弱,極需進補藥膳以健身。同時,冬至乃一年中白日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這天進補,最能為人體所吸收而達到健身目的。

常見的冬至進補藥膳是薑棗羊肉。將羊肉切塊入鍋(最好是砂鍋),放上砸裂的薑塊,用文火燉至軟爛,再加適量的紅棗、紅糖和黃酒,趁熱食之,最能補身。許多老人都認為,吃過溫熱補身的棗姜羊肉,便能一冬身暖體健,無病無災。反之,倘若冬至這天無羊肉或其他食物補身,便常感手腳發冷,體弱多病,甚至會覺得熬不過這個冬天了。 倘若買不到羊肉,也可用雄雞炒酒代替:先將切碎曬乾的薑末,下鍋用油炒香,再把雞肉塊下鍋翻炒,加水燉煮至爛,再放紅糖、黃酒稍煮,即可食用。 至於冬至進補的藥材,還可依據各人的體質或遵醫囑,分別加入適量的人參、黃芪、枸杞、黨參、桂元、當歸等等,以補益中氣,滋補肝腎,等等。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