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客家人與客家文化

第11章 第七節石旗桿和風水林

客家人與客家文化 丘桓兴 1492 2018-03-20
在福建、廣東、江西客家地區旅行,不時可看到一種在外地罕見的景象:在圍屋門前,聳立著一座座華表似的巍峨石柱。這就是客家人稱之為“石旗桿”的特殊建築物。 石旗桿一般高約五六米,先用精選的花崗岩條石鑿成一段段圓形或方形石柱,每段下面有一塊四角或六角、八角形的石底座。然後,再把它們一段一段地銜接起來,豎立在家族祠堂門前。石旗桿的石柱和底座上,皆雕有盤龍、翔鳳、祥雲一類的吉祥圖案和其他裝飾物。旗桿上還雕刻有立旗桿人的姓名、生平和主要業績。 原來,石旗桿是客家人的旌表之物。古代,族中倘有人考取進士,除在祠堂大門或廳堂上高懸“進士及第”的匾額外,還要在祠堂或圍屋門前豎立石旗桿,以示榮耀和激勵後人讀書仕進。清代,除了進士,凡舉人、貢生、監生、秀才等有功名的人,也可豎立石旗桿,只是底座以八角、六角、四角形相區別。近代,那些高官、富商以及對家鄉建設做過重要貢獻的海外華僑,族人也為之豎立石旗桿,以示留芳銘念。

由於覓石不易,加之聘請石匠雕石和豎立沉重的石旗桿,花費甚為驚人。於是,有人便代之於高大筆直的大杉木,並在上面雕龍刻鳳。豎立後,兩邊再用兩塊石柱鑲夾固定。高聳屹立的木旗桿,雖無石旗桿的雄偉、凝重、堅固耐久,亦頗顯氣勢,同樣起著激勵人們建功立業和造福鄉梓的作用。在作者家鄉的丘氏祠堂前面,便並列立過石旗桿、木旗桿各一座。 客家民居,不論是背靠山坡峰嶺,還是坐落在田疇平地上,村民必在屋後栽種林木或果樹、竹叢。它們鬱鬱蔥蔥,少則幾畝,十幾畝,多則百畝。這些樹木,多為生命力較強的紅栲、楠木、榛和竹類。樹干高大,枝繁葉茂,盤根錯節,而且一次栽種,自生自繁。這些屋後樹林,不少是當年創建圍屋的開基祖所栽種,流傳至今,有的已是百年乃至幾百年的古樹了。對於這些林木、果園,後世子孫皆精心管理、養護,視之為能福蔭家族風水的寶林,於是人稱“風水林”。

客家人極為愛護“風水林”,不僅宗族立下了嚴禁砍伐、採樵、放牧的條規,違者將嚴懲不貸,同時,人們還賦予種種神秘傳聞,藉以養護風水林。例如,他們把古樹作為族中老人的象徵,倘若哪棵古樹因年久枯朽而被大風刮倒,族人皆甚為驚懼,以為這是不祥之兆——族中某位老人將不久於人世了。有這種世代相傳的心理民俗,誰人敢動風水林的古樹呢! 在一些客家地區,民間還流傳著動人的保護風水林的故事。 在廣東大埔縣銀灘村背頭山,那裡的大片風水林,濃蔭蔽日。這片風水林的繁茂不敗,與當年的禁山故事分不開。傳說當年鄉賢百疇公曾主持訂立鄉規民約,規定砍伐風水林者,初犯罰演戲一台,重犯則加倍處罰,等等。爾後,百疇公故意支使自己的兒媳婦偷偷進入林中打柴。村民發現後,告到百疇公跟前。百疇公不徇私情,執法如山,自罰一台大戲,並向村民認錯,賠禮道歉。村民見百疇公嚴格執法,大義罰親,皆自覺遵守保護風水林的條規。

客家人珍愛“風水林”,有其實用的功利目的。在多雨的南方,用生土夯築的客家民居,最怕山洪的沖刷。為此,人們除了在屋後陡坡挖出一級一級俗稱“陽段”的梯級外,還在屋後栽種樹木、果樹和竹叢,以涵養水土,防止洪水沖刷和山崖坍塌之虞。此外,“風水林”也有防風擋沙、冬暖夏涼之效,調節了居住環境的小氣候。 “風水林”也給客家人帶來生活樂趣。例如,作者家鄉祖居屋後的“風水林”,古木參天,樹身披著青苔綠衣,灌木、藤蔓叢叢蓬蓬,遮天蔽日,宛如原始森林。這片“風水林”成了族人共享的樂園:夏日雨後,村姑孩童,手提竹籃鑽進林中,用手扒開那厚厚的枯枝敗葉,可採到金黃鮮嫩、美味可口的蘑菇;秋後,垂掛在野柿樹上的小燈籠似的山柿子,在呼喚著它們的主人;冬天,待北風把榛子吹裂落地時,村童拾得一顆顆珍珠似的榛子時,真是樂趣無窮。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