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客家人與客家文化

第5章 第一節贛南方樓、閩西圓樓、梅州圍屋

客家人與客家文化 丘桓兴 2354 2018-03-20
中國傳統民居,或為四合院,或為窯洞,或為竹樓,或為蒙古包,或為氆氌帳……千姿百態,蔚為奇觀。然而,客家傳統民居與眾不同,獨具特色,在世界建築史上堪稱一絕。 客家民居的建築形式多種多樣,其中最具特色的傳統民居主要有贛南方樓、閩西圓樓、梅州圍屋,以及五鳳樓、走馬樓等。 散落在江西九連山北麓群山中的贛南土樓,大多背靠青山,面臨小河,獨立為體。它們大都是方形,四角都構築有堅固的碉堡樓,外牆為堅實封閉體,牆上設置了一排排槍口和炮眼,整個外形森嚴、雄偉。據考證,這些贛南客家方樓,是公元三世紀東漢中後期中原地區大莊園主的典型住宅形式,中原士民南遷時,把這種建築形式和技術傳到客家地區的。因而,人稱贛南方樓是漢代“塢堡”的活化石。在這些方形土樓中,小的僅三開間,人稱“貓櫃”,大的佔地10畝。方樓一般兩三層,也有四層的,為懸挑外廊結構。規模大的方樓,內部建有祖廳,有的甚至多層套圍,按八卦形佈局,更具特色。

贛南方形土樓堅固異常,其外牆多是由麻石、鵝卵石、青磚和糯米漿築構而成,牆體厚者有兩米多,方樓內設有糧倉、水井和排污設施,其結構封閉,防禦性能甚為完備。據稱,龍南縣關西的一座方樓,厚牆內壁上敷了一層用糯米粉、雜糧和防腐草藥拌成的“厚泥”。萬一敵人圍困方樓,在斷糧的危急時刻,可以剝下來,泡軟後充飢。 福建閩西圓形土樓,世所稱奇。據說,20世紀60年代,西方某大國宣稱,他們的衛星在中國東南的崇山峻嶺中,發現有幾組“導彈基地”、“隱匿核力量”……其實,被誤認為是“導彈基地”的是客家傳統民居——圓形土樓。 南靖、永定是土樓集中之地。據統計,南靖縣有土樓776座,而坐落在永定縣湖坑鄉高北村的“承啟樓”,是當地規模最大的圓樓,直徑73米,全樓共有三圈環形圍樓,外高內低。最外一環周長229米,高12.4米,為四層樓,每層72個房間,共288間。第二環為二層樓,每層40個房間,共80個房間。第三環一層,32間。土樓中心是祖宗祠堂,為外圓內八角的大廳,前有天台,邊有蔭廊,構築精巧。樓內有兩眼深水井,可供樓內居民用水。永定縣的另一座圓形土樓“振成樓”,按八卦圖建造,有內外兩環,外環高四層,每層48個房間,內環高兩層,樓內設有學堂、書齋、花園,古樸典雅。它的祖宗祠堂前為一座戲台。演戲時,全樓數百居民可在戲台前的天井和內環二樓廊道上看戲,宛如在外國古代競技場上或大劇院包廂看演出。前幾年,在南靖縣發現建於明代的“雲峰樓”遺址,直徑竟達132米,佔地18畝,是目前世界上被發現的最大的圓形住宅。

圍屋是客家人的另一種傳統民居,主要分佈於廣東東北部的梅州地區和閩西及其他一些客家聚居區。圍屋又有殿堂式圍屋和圍龍屋兩種。 圍屋中最常見的是殿堂式圍屋,因頗似中原府第殿堂而得名。它佈局嚴謹,講究坐向、主次、對稱,外形堂皇,美觀大方。例如,廣東蕉嶺縣藍坊鄉中村的丘氏宅居“鉅美堂”,就是一座“二堂二橫”的殿堂式圍屋:進了大門,沿著中軸線依次是下廳堂、矩形天井、上廳堂和後室。天井兩旁各有一個側廳,上廳堂還有巷道通向左右天井和左右橫屋(二層樓)。這樣便把樓上樓下40多個房間和廳堂、走廊、天井都圍在一起了。門前是曬物和出入的禾坪及一口半圓形池塘。池塘接納各個天井的排水,既可養魚、澆灌菜園,又有了消防用水。屋後是種有各種果樹和林木的小山,既有林果收入,又調節了小氣候,還減少了洪水對圍屋的沖刷。廁所、牛欄、豬圈和柴草間,皆在圍屋外另置雜屋,因而,既安全舒適,又清潔衛生。

殿堂式圍屋有大有小,人多地闊的,可建造“三堂四橫”的大屋。 圍龍屋大都是殿堂式圍屋的擴展,大多建於較為開闊的丘陵緩坡或田疇中。建屋之初,通常先建祠堂和橫屋,後因兄弟成家,子孫繁衍而擴建新屋時,倘若圍屋後面地基開闊,便從左右橫屋往祠堂後面建造半環形的圍屋——因宛似遊龍從後面圍護祠堂,故名圍龍屋。有趣的是,圍龍屋以南北子午線為中軸,左右對稱,而大門前面的禾坪和半圓形池塘,正好與祠堂及後面的半圓形圍屋組成一個太極圖。蕉嶺石寨郭氏圍龍屋,其環形圍屋共設64個門,以合八卦的八八六十四卦。 蕉嶺縣廣福鄉的羅氏圍龍屋,是“三堂四橫三圍”的大屋。第一圍建於170年前,1943年建第二圍,1954年建第三圍。近十幾年,族人再建新屋時,因俗規不得超過三圍龍,便在第三圍的後面建起一棟棟一字形走馬樓。羅氏圍龍屋共有300餘個房間,分別為50戶人家的臥室、廚房、倉庫、雜物間、厩棚、碓房和廁所。圍龍屋之間的一條條天井,多用卵石鋪拼成各種幾何圖案,它們晴天曬物,雨天排水,既採光,又流通空氣,還是萬一失火時的隔火巷。於是,外地人參觀後,對這種集居住、飼養、加工、貯存、晾曬、防盜、防火等設施於一體的圍龍屋,說成是最有“客味”的客家民居。

五鳳樓多分佈於各地客家山區,其形制大致與殿堂式圍屋相似。但是,為適應山地斜坡,那一進進廳堂和橫屋,皆隨地勢而呈階梯式向上升高,房基呈階梯形,頂瓦呈層疊式。從遠處望去,那一層層屋脊飛簷,有如展翅的鳳凰。因常見的多為五層疊,故稱“五鳳樓”。 走馬樓實為對全封閉的方形土樓的“簡化”和“開放”。走馬樓形式多種,它隨山勢、地形及住戶人口的多少而不同,常見的有一字形、曲尺形、凹形。走馬樓多為兩層樓,一層是廳堂、廚房、雜物間及畜厩、廁所,二樓為臥室、倉庫。走馬樓的特點是二樓外面有一條外伸懸空的走廊。靈活多樣的走馬樓,頗適應山區的複雜地形和多雨潮溫的氣候,既乾爽、通風、防洪、避潮,還簡單易建,省工省料,因而越來越受客家人的歡迎。

此外,在平原地區的客家聚居區,還有將一棟棟縱列樓房圍在一起的“縱列式多棟樓房”。在山陡地窄的深山里,則有依山建造的一字形平房或樓房。為安全起見,又在屋前及左右兩側築起圍牆,並在一側開設門樓,因形似昔日的鎖頭(客家話,即門鎖),故名“鎖頭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