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服飾

第23章 第四節胡服

中國古代服飾 戴钦祥 1218 2018-03-20
唐代是胡服興盛的時代。首都長安是當時世界著名的都會,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和唐朝交往的國家很多。長安居民除了漢人之外,還有回紇〔he核〕人、龜茲〔qiuci丘瓷〕人、日本人、新羅人、波斯人。內地漢人與西北各少數民族、東西方各國人民交往也相當頻繁。如果說以往的服飾大交流多是南北向的,那麼,唐代服飾大交流主要則是東西向的,別開生面,更具特色。這是由於唐代水陸交通相當發達。唐代繁榮的經濟、發達的文化,對東西方諸國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因此,這種服飾文化的交流成為歷史的必然趨勢。 從唐代出土文物(尤其是繪畫、雕塑等)來看,唐代婦女穿的胡服多為錦繡帽、窄袖袍、條紋褲、軟錦靴等。上衣多為對襟、翻領、窄袖,袖口、領子、衣襟多緣上一道寬錦邊。胡服中的冪(上罒下離)〔mili秘離〕有兩種形制:一種為大幅方巾,用輕薄透明的紗羅製成,披體而下,遮蓋全身;一種以衣帽相連類似斗篷一類的裝束。這種服裝可能與阿拉伯的服飾有關。由於西北風沙很大,人們遠行騎馬用它圍裹身體可以遮蔽風塵。有人認為,只有婦女遠行時才著冪(上罒下離),以免男人窺視。也有人認為,它是男女通服。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唐人繪畫《樹下人物圖》,圖中一個婦女左手高舉摘掉蒙在頭上的面幕。這種面幕用黑色布帛製成,長度約在胸際,左右各綴一根飄帶垂至腰間,面部開有圓孔以便目視。這是戴冪(上爫下離)的婦女形象。到唐高宗時,漢族婦女戴帷帽的增多,逐漸代替冪(上罒下離)。 《新唐書·車服》說:“初,婦女施冪(上罒下離)以蔽身,永徽(唐高宗年號)中,始用帷帽。”帷帽是一種高頂寬簷,簷下垂一個絲網的帽子。它比冪(上罒下離)更具優點:一是戴摘方便,不像冪(上罒下離)那樣從頭蒙到胸前,二是外形比較美觀,三是綴在帽簷上的網隨時可以撩起。廢冪(上罒下離)興帷帽,反映了唐代婦女擺脫束縛、追求自然、講究實用的意識。到武則天時,不論宮女還是民婦,騎馬外出多戴帷帽。真可謂“帷帽大行,冪(上罒下離)漸息”(《舊唐書·輿服志》)。


戴冪(上罒下離)的唐代婦女
關於胡服的傳播過程,有關專家認為,唐代胡服可分為前期和後期。前期胡服直接來自西域,間接來自波斯,其服飾特點是頭戴渾脫帽,身著圓領或翻領小袖衫,條紋卷口褲,腳穿透空軟底錦靿〔yao藥〕靴。渾脫帽是一種以烏羊皮製成的氈帽,高頂,尖而圓。後期胡服來自吐蕃〔bo播〕,主要指時世妝。其特點是婦女蠻鬟椎髻,雙眉作八字低顰〔pin頻〕,臉上敷金粉,唇塗烏膏。唐代白居易對時世妝描繪道:“小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長慶集·上陽白髮人》)唐代胡服、胡妝同胡樂、胡舞、胡食盛行一時,給當時的宮廷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給社會生活充實了許多內容。據史書記載,常山愍王李承乾被唐太宗立為皇太子,居東宮時,“使戶奴數十百人習音聲,學胡人椎髻,剪採為舞衣……鼓鞞〔pi皮,一種鼓〕聲通晝夜不絕。”(《新唐書·常山王傳》)


渾脫帽(敦煌壁畫)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