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服飾

第8章 第三章秦漢服飾

中國古代服飾 戴钦祥 1030 2018-03-20
漢代以冠帽作為區分等級的主要標誌。主要有冕冠、長冠、委貌冠、武冠、法冠、進賢冠等幾種形制。按照規定,天子與公侯、卿大夫參加祭祀大典時,必須戴冕冠,穿冕服,並以冕旒多少與質地優劣以及服色與章紋的不同區分等級尊卑。長冠,又名齊冠,是一種用竹皮製作的禮冠,後用黑色絲織物縫製,冠頂扁而細長。相傳為漢高祖劉邦微賤時仿照楚冠創制,故又稱“劉氏冠”。委貌冠,形制與皮弁相似,有些像翻倒的杯子,用帛絹製成。這兩種冠均為參加祭祀的官員所戴。武冠,又名“鶡冠”。鶡,俗名野雞,性好爭鬥,至死不退,用作冠名,以表示英武,為各級武官朝會時所戴禮冠。又因為它的形狀像簸箕,造型高大,也稱“武弁大冠”。皇帝侍從與宦官,也戴插著貂尾、飾有蟬紋金璫〔dang當〕的武冠。法冠,又稱“獬豸〔xie zhi謝至〕冠”。獬豸是傳說中的神羊,能分辨是非曲直。它頭頂生有一個犄角,見人爭鬥,就用犄角抵觸理屈者,故為執法者所戴。又因為它通常用鐵作冠柱,隱喻戴冠者堅定不移,威武不屈,也稱“鐵冠”。進賢冠為文吏儒士所戴。冠體用鐵絲、細紗製成。冠上綴梁,樑柱前傾後直,以梁數多少區分等級貴賤(如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二梁,博士以下一梁)。此外,還有通天冠、遠遊冠、建華冠、樊噲〔kuai快〕冠等冠式。關於樊噲冠的由來,相傳有這樣一段趣事:劉邦攻破咸陽,駐軍灞上。項羽設宴鴻門,圖謀殺害劉邦,消除對手。席間,“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劉邦)”(《史記·項羽本紀》),情勢十分危急。漢將樊噲於是急忙撕下衣襟,裹起鐵盾,頂在頭上,權充冠帽,仗劍破門而入,解了劉邦此厄。從此,仿樊噲所戴製成冠式,便得了樊噲冠的美名。

秦朝時,巾帕只限於軍士使用。到了西漢末年,據說因王莽本人禿頭,怕人恥笑,特製巾幘〔ze責,有些像便帽〕包頭,後來戴巾幘就成了風氣。還有人認為用巾幘包頭也與漢元帝劉奭〔shi式〕有關。據說劉奭額發粗硬,難以服帖,不願讓人看見,被說成不夠聰明,平日常用巾幘包頭。結果上行下效,以巾幘包頭便流行開來。巾幘主要有介幘和平上幘兩種形式。頂端隆起,形狀像尖角屋頂的,叫介幘;頂端平平的,稱平上幘。身份低微的官吏不能戴冠,只能用幘。達官顯宦家居時,也可以摘掉冠帽,頭戴巾幘。東漢末年,王公大臣頭裹幅巾更是習以為常。像中軍校尉袁紹這樣的高級將領,也不惜棄朝冠而裹頭巾以求輕便;蜀漢丞相諸葛亮這樣的元老重臣,也甘願捨棄華冠而頭戴綸巾(以細密的絲絹製成),手搖羽扇,指揮三軍,以求瀟灑悠閒,致令司馬懿不得不嘆服。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