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園林

第4章 第三節歷代皇家園林

中國古代園林 耿刘同 6401 2018-03-20
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在他們取得政權以後,總要大興土木營建都城宮殿,以像徵封建皇權和用來臨朝聽政,同時構築離宮別館,興造園林,供帝王出宮時居留享樂。歷史上把這些處所稱做囿、苑、宮苑、苑囿、御苑、上林等等,這些都是今天所說的皇家園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將天下富豪20萬戶遷到都城咸陽,又把他在統一戰爭中滅掉諸侯國的王室,拆遷到咸陽北坂〔ban板〕。由於財力、物力和全國各地建築技藝的高度集中,秦宮室興建的規模空前龐大,僅咸陽宮一處,就有“東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離宮別館相望聯屬”的記載。但是,作為皇家園林可見的最早記載,還是秦始皇建於渭水之南的上林苑。著名的阿房宮,就建在上林苑內。歷史記載的阿房宮“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從中可以推想整個上林苑的宏大規模。除了上林苑之外,還另有一座甘泉苑。秦朝滅亡後,這些宮苑被項羽燒毀,僅存在了十多年的時間。 1000年後,唐代大詩人杜牧寫了一篇《阿房宮賦》,其中有“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ji濟〕何虹?”的描寫,當時,阿房宮早已不存在了,文中的景物是歷代宮苑形像生動的概括。

漢代的皇家園林,主要有漢武帝劉徹在秦代上林苑基礎上擴建的上林苑。 西漢初年,漢室襲用了秦的上林苑,至漢武帝時,大事擴建。根據史書記載,上林苑佔地“廣長三百里,苑內養百獸,天子春秋射獵苑中,取獸無數。其中離宮七十所,容千乘萬騎”。又說“上林苑門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宮十二,觀三十五”。由此看來,上林苑中不但具有供帝王射獵的囿的功能,同時擁有眾多的宮室建築,具備了供皇帝止宿遊樂等多種用途。從宮觀的名稱裡,也可以反映出使用的功能。如望遠宮是登高的,宣曲宮和音樂有關,葡萄宮種植葡萄等等;稱作觀的,如觀像觀、白鹿觀、魚鳥觀,應該和飼養觀賞動物有關。繭觀有明確記載:“上林苑有繭觀,蓋蠶繭之觀也。” 上林苑中還有許多稱作池的水域,如昆明池、鎬〔hao耗〕池、祀池、麋池、牛首池等等。其中昆明池係人工開鑿,方圓40裡,不但大,它的開鑿還有一段故事。據說漢武帝曾在昆明池中教習水戰,為攻打昆明國進行演練,才取名為昆明池。昆明池不單是為了軍事目的,池上還有龍首船,令宮女們在舟中作樂歌唱,是帝后遊樂的場所。昆明池東西兩岸,分別樹立牽牛、織女的石雕像,象徵天河兩岸的牽牛織女星。

規模巨大的上林苑中,還有一座頗具規模的建章宮,這是一座宮城,是自成一體的苑中之苑。在建章宮以北,還有一個比昆明池晚建10年的太液池,從名稱上就可看出來,這是一個碧波蕩漾的寬廣水域。太液池中,築有高達20丈的漸台,並在水中堆出蓬萊、方丈、瀛洲三座海上的神山。這三座水中神山的出現,形成了後世皇家園林中被奉為經典、為歷代仿效的一池三山的皇家園林模式。 西漢建於長安附近的上林苑,奠定了皇家園林的基本內容和形式,它本身存在約100年左右。西漢末年,王莽曾拆用了上林苑的建築材料。後來,漢光武帝劉秀遷都洛陽,這所規模宏偉、功能齊備的宮苑,就被廢棄了。由於上林苑的影響,特別是漢武帝的文治武功,上林苑的“上林”二字,也經常被用來作為皇家園林的代稱。上林苑中的景物規制,更被刻意模仿。如果以1894年清代最後一座皇家園林頤和園建成為皇家園林興建的終結,差不多整整2000年,漢武帝上林苑的影子一直籠罩著皇家園林,伴隨著封建王朝的更替,它不但在園林建築史上,而且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東漢建都洛陽後,本來作為西漢陪都的洛陽,原有的宮殿有了很大發展,同時修築了專供帝王遊樂的苑囿、池沼多處,如上林苑、芳林苑、靈囿和濯龍池、靈芝池等等。著名的東漢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在《二京賦》中有這樣的描寫:“濯龍芳林,九谷八溪。芙蓉覆水,秋蘭被涯。渚戲躍魚,淵遊龜蠵〔xi奚〕。永安離宮,修竹冬青……” 東漢以後建都洛陽的,有三國時的曹魏、西晉、北魏,這些割據政權的帝室也都沿用東漢宮苑或營構新的苑囿。值得注意的是,東漢明帝劉莊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傳入中國,第二年在洛陽建白馬寺,這是中國第一座佛寺,為後來的寺廟園林的產生創造了條件。同時,也為其他類型的古代園林,特別是皇家園林,增添了佛教寺廟建築的內容。

三國至南北朝時代割據南方、建都南京的政權有: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代,使南京呈現空前的繁華,有“六朝金粉”的說法。這些政權在廣造宮殿的同時,也都營建了苑囿。有東吳的西苑、東晉的華林園。劉宋時在玄武湖中立起了方丈、蓬萊、瀛洲三座神山。後來又遷走了東晉的郊壇,在覆舟山建樂遊苑。齊建芳樂苑、玄圃。史書記載苑中山石都塗上五彩顏色,可見是很奢華的。梁在齊東宮的基址上,鑿九曲池,立亭館。陳為文皇后築安德宮。隋滅陳以後,建康(南京舊稱)城邑被犁為耕地。一個半世紀以後,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憑弔這些宮苑的遺址時,還在詩中發出了“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的感嘆。 隋唐均建都長安,並都以洛陽為陪都,稱之為東都,因此,隋唐時代的皇家園林大都建於長安和洛陽一帶。

隋是只有38年曆史的短促朝代,隋煬帝楊廣,卻在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於洛陽城西營建了規模宏大的西苑,周圍達200裡,苑內為海,海上建方丈、蓬萊、瀛洲三島,高百餘尺。苑內還以東、南、西、北、中方位佈置迎陽、翠光、金明、潔水、廣明五個湖泊,並用龍鱗渠迂迴勾通,網絡成一個周流完整的水系。這條渠寬20步,可以行駛龍船鳳舸。在這個水系裡,分佈有16座宮院,裡面住著美女。這些宮院開門臨水,架橋交通,是水景園的格局。西苑中,種植著奇花異草,秋冬以後,花謝葉落,命人用彩綢剪裁花葉,掛綴在枝頭。這充分反映了隋煬帝楊廣的窮奢極欲。西苑分區造景自成宮院的佈局,對後世皇家園林產生了影響,直至清代的圓明園的格局,仍然與隋煬帝的西苑相似。

唐代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都城長安的宮殿建築方面也體現了出來。唐代的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據歷史記載和考古發掘,都是宮和苑相結合的建築群。大明宮內就有以太液池為中心的園林區,太液池中間堆有蓬萊山,沿池築有迴廊,串聯著樓台亭閣。太極宮是襲用隋代的大興宮。太極宮內有四大海,分佈在宮殿之間,是唐初大明宮和興慶宮沒有興建以前,帝王的主要活動遊幸場所。興慶宮內的園林成分就更多,園林區幾乎佔全部面積的一半,並以牡丹花聞名於長安,著名的李白寫《清平調三首》觸犯了楊貴妃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詩中“沉香亭北倚闌桿”一句中的沉香亭,就是興慶宮內龍池畔的一座用沉香木構成的亭子。唐代長安還另有幾處禁苑,其中大明宮西部的一處,面積雖比漢代的上林苑要小,但東西也各有13裡。另一座著名的宮苑,是臨潼驪山的驪宮,這便是著名的長生殿故事發生的地方。驪宮內的華清池是一處溫泉,這處溫泉吸引著自周幽王以來的許多帝王。唐代的驪宮既可避暑,又可消寒,白居易中的“驪宮高處入青山,仙樂風飄處處聞”便是對這處宮苑的描繪。宮內除長生殿外,還有一處飛霜殿,在此越冬,可欣賞殿外的霜雪冬景。

隋唐以前的皇家園林,隨著朝代的更替,已蕩然無存,有的只有考古發掘出的龐大殿基可考,有的只能從低窪野地裡依稀辨認出池沼的所在。像漢代的昆明池東西兩岸的牽牛、織女石人至今仍在,華清池清理出唐代九龍湯、貴妃池的石砌浴池,都算是難得的遺跡。隋唐以後的皇家園林,也是如此。其中名噪一時,建於都城開封的北宋皇家園林艮嶽被毀以後,至今仍然難以確定其遺址所在。 艮嶽建於北宋徽宗趙佶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它經過六年時間的營構,於1122年完成。這是一座以杭州鳳凰山為藍本,在平地上堆山所造的園,有盡搜“天下之美,古今之勝”的評價。取名艮嶽,是因“艮”是八卦中的東北方位,應在北宋都城汴梁(今開封)的東北方。建艮嶽是趙佶聽了方士的話,增高東北地方,可以子嗣興旺,萬壽無疆。所以艮嶽又稱萬歲山、壽山。它開了後來把皇家園林中的山,稱作萬歲、萬壽的先例。

艮嶽是一座模仿自然山水的山水園林,它劃分出許多景區,有“不可以數計”的景點。如梅嶺、雁池、書館、鳳池、巢鳳閣、煉丹亭、高陽酒肆、清斯閣、絳霄樓等等,從這些名稱裡,可以想見它的一些園貌。但是從歷史記載上看,有一點卻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因建艮嶽,曾在民間蒐集奇花異石,即所謂“花石綱”。往往一塊高數丈的太湖石,要從江南運往汴梁,途中“挽以千夫,載以大舟,鑿河斷橋,毀堰拆牐〔zha,同閘〕,數月乃至”。很明顯,這對民間百姓是一場災難。花石綱是激起北宋末年方臘領導農民起義的直接導火線。艮嶽的遺址雖然至今沒有考定,但是金滅宋以後,艮嶽被毀,園中的山石被金人運入北京。明清紫禁城和北京瓊華島上的山石,許多是艮嶽的遺物。南方各地的園林中,也有不少地方以擁有“花石綱”的一兩塊山石為奇珍,由此可見艮嶽的影響。

北宋以後,自遼、金、元,歷代帝都建於北京,前後共800年。其間,南宋偏安於杭州,皇家園林雖憑藉著西湖山水的佳麗有所營建,但這些宮苑的規模和對後世的影響,總不如北京皇家園林。 遼是北方契丹族建立的政權,作為遼的陪都,將當時的北京稱為南京,又稱燕京,曾在此建瑤嶼行宮,內有瑤池殿,臨水殿。金代北京稱中都,擴建了瑤嶼行宮,稱為西苑,苑內的水泊,統稱為太液池,池中之島稱為瓊華島。西苑內,還有西園、同樂園等建築景物。在中都城內還有東苑(東明苑)、南園(熙春園)和北苑,都是具有花木池台的遊賞之所。在中都城外,還有建春宮、長春宮、萬寧宮、釣魚台、西湖等處苑囿和行宮。其中萬寧宮就在今天的北海一帶。 遼金兩代在都城近郊修建園林的同時,還在具有湖光山色的西郊香山、玉泉山和八大處興建行宮,這些都是具有宮苑功能的皇家園林。

元代北京稱大都,是統一中央政權的政治、商業、文化中心。大都是一座在平地規劃、開闢、建造的城池。它以雄偉、殷實、華麗而著稱於世,西方人稱它為“汗八里”,是大汗之城的意思。城的南北軸線偏前方為宮殿,宮殿西側即為元代集中精力營建的園囿。 還在大都城營建以前,元中統三年(公元1262年),元世祖忽必烈就將金代在中都城外的宮苑加以整修,作為臨時駐蹕〔bi畢〕的處所。這裡就是現在的北海瓊華島,當時山頂建廣寒殿,山腰有仁智殿,瓊華島對面水中的團坻(今團城)上有儀天殿。宮城建成以後,瓊華島稱為萬歲山,水面改稱為太液池。山池總體,仍然體現了秦漢以來仿海上神山的傳統,奠定了明清三海的基礎。元代萬歲山上的遺物“瀆山大玉海”玉甕,原放置在廣寒殿內,專供忽必烈貯酒飲宴,後來流落民間寺院,清乾隆時贖還陳設在團城的玉甕亭內,至今供人欣賞。 明代皇家園林,仍以萬歲山、太液池為主,並有所發展。當時,將太液池向南展拓,成為北海、中海、南海三海一貫的水域,與新建的紫禁城南北差不多長短相當,在紫禁城西面,形成一道水面的屏障,在三海沿岸和池中島上增建殿宇,總稱西苑,與紫禁城之間只用一條長街隔開,構成宮苑相聯的宏大佈局。明代皇家園林的另一個代表,要數紫禁城內的御花園,這座花園,適應宮內嚴整對稱的總體規制,栽樹,置石,園路都有一定之規。 明清更替,明代的宮殿苑囿,也換了主人,滿洲貴族的皇室成員,全面接用了紫禁城、西苑,以及各處的壇廟。 自公元1644年,清王朝取得了中央政權以後,皇家園林的興建一直沒有間斷,大約經過100年的時間,出現了在北京西北郊以圓明園為代表的三山五園皇家園林區。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興建承德避暑山莊。奠定這些苑囿最後規模的,是清朝入關後的第四代皇帝乾隆。 清代最早出現在北京西北郊的宮苑是暢春園。這座康熙皇帝御用的園,是在明代李偉清華園的基礎上縮小了範圍建造的。在暢春園西北,有另一座明代的私園,康熙將它賜給了皇四子胤禛,併題園名為圓明園。胤禛繼承皇位後,便是雍正皇帝,圓明園成了御苑,陸續添建了正大光明殿、出入賢良門、勤政親賢殿這樣一些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建築名稱,形成可供朝會、覲見的政治活動區。乾隆繼雍正登基後,又大肆擴建,並將江浙一帶名景、名園、名建築畫圖在園內仿建。第一次擴建在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併題了圓明園四十景,嗣後不久又建成了與圓明園東部毗連的長春園,仿建歐洲式宮苑的“西洋樓”就建在長春園北部。後來,乾隆的兒子嘉慶皇帝又興建了圓明園東南方的綺春園。圓明、長春、綺春,一般稱為圓明三園。佔地5200餘畝,建築面積與紫禁城面積總和相當。 圓明三園,都是用平地挖池堆山的傳統手法。以建築群為中心構成的景區多達一百五六十處,既不雷同,又和諧統一。用“天上人間諸景備,移天縮地在君懷”來形容圓明園的藝術成就,並不誇張。當時在國際上盛讚圓明園為“萬園之園”。 1860年,英法聯軍的一把大火將它化為灰燼,同時被毀的,還有依托自然山水而建的皇家園林: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和萬壽山清漪園。其中清漪園就是清末頤和園的前身。 清漪園是在圓明園四十景完成以後,於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開始興建的,它和圓明園平地造園不同,也和它集錦式的造景手法有所區別。清漪園是一座更具皇家氣派的苑囿。它是在自然山水之間,以高閣、長廊、長堤、長橋、大島、寬廣的水面等這樣大尺度的景物所構成的一個大園子,有非常開闊深遠的主景畫面,金碧輝煌,氣象萬千。清末光緒年間,慈禧挪用海軍經費重建後,保持了原來的基本佈局,重現了清漪園恢宏典雅的風采。成為至今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典型皇家園林。 頤和園佔地4350畝,其中佔3/4的昆明湖水面,沿用漢代長安昆明池的名稱。在被幾道長堤分割的水域裡,各有一座島嶼,採用的是一水三山式的苑囿水景處理手法。頤和園正門東宮門內保存有完整的政治活動前朝區,有供帝后居住的生活區,還有專門用來演戲的德和園三層大戲樓和東八所慈禧專用的茶膳房等後勤設施。 頤和園現存古建築約六萬平米,3000多間房,它還打破了清初苑囿內只有佛殿才能用琉璃磚瓦的規定,許多殿堂亭廊也都用了彩色琉璃,增加了建築色彩所呈現出的富麗堂皇,特別是高達40米的佛香閣,高踞萬壽山上,成為全園的構圖中心,是頤和園的標誌。 頤和園不但是我國最後一座皇家園林,而且還是在現代建築興起以前,我國最後一座以傳統材料、傳統工藝、傳統的規劃設計程序、傳統的施工技術、傳統的匠作組織所完成的最後一座規模巨大的建築群。 回過頭來,我們要介紹一下清代早期的避暑山莊。避暑山莊也是由康熙三十六景和乾隆三十六景組成的集錦式園林,但和圓明園不一樣,它營構在自然地形要比圓明園複雜得多的山水之間。佔有先天的地利,山莊內的景物雖然所剩不多,但它宏偉的規模、靜穆幽深的山野氣息,因外八廟的襯托而強化了的莊嚴神秘,特別是因為它作為重大歷史事件的舞台,其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是不可低估的。 避暑山莊是從清代皇帝秋季由北京出發到木蘭圍場進行狩獵時,沿途所經過的20多座行宮中最大的一座發展起來的。自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建木蘭圍場,皇帝每年進行叫做“木蘭秋狝”〔xian險〕的北巡圍獵活動,不但有政治目的,還有一定的軍事目的。圍場的範圍,幾乎有一萬平方公里。由此可見,我們在敘述古代園林起源時所介紹的囿,直到清代,仍然存在著。不只是承德的東北面,就在北京,也還有另一座專供帝王狩獵的地方,那便是南苑,又稱南海子。這是一座自元代開始使用的囿,當時稱為飛放泊,明代有所擴展,方圓達160裡。不但在這裡狩獵,還在這裡進行“大閱”講武。清代末年,外國傳教士曾從這裡運走供狩獵的珍奇動物四不像(麋鹿),後來在英國烏邦寺莊園繁殖。 1985年,從英國返回的種群,仍然放養在這裡。 皇家園林的歷史,跨越了中國整個封建社會。它們在興建之時,給老百姓帶來重重災難,在清代以前,都是由徭役的形式驅使民夫進行的。皇家園林是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驕奢淫逸生活的歷史見證。但是,不可忽視,皇家園林同時又是古代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的高度集中體現,是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