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成語由來

第5章 D

成語由來 王彤伟 9642 2018-03-20
驚:驚動。撥打草叢驚動了草叢裡的蛇。比喻行事泄密而驚動對方。 宋·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魯為當塗宰,頗以資產為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於縣尹,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蛇驚。'為好事者口實焉。” 南唐的王魯在當塗做官時,一心想著如何弄到錢財。恰逢當時轄區的老百姓聯名向縣令告狀,說主簿大人貪污受賄。王魯明白案件與自己多有牽連,心裡驚慌,竟然在狀子上批示說:“你們雖然只打了草,我其實已經像草中的蛇一樣,受到了驚嚇。”這件事在當時成了好事者熱議的內容。 引蛇出洞 為了不打草驚蛇,同時也為了放長線釣大魚,公安局決定對這艘可疑漁船進行暗中監視。 便便:肥滿的樣子。形容肚子肥大突出。

《後漢書·邊韶傳》:“韶口辯,曾晝日假臥,弟子私嘲之曰:'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 邊韶,字孝先,陳留浚儀(河南開封)人,能言善辯,是東漢著名的文士,很多人都慕名而至,跟他學習,有數百人之多。一次,他白天和衣而臥,打算睡個午覺,有個學生私下用嘲諷的口氣說:“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邊先生孝先,大腹便便。懶於讀書,只想睡眠)。”邊韶聽見了,馬上對答說:“邊為姓,孝為字。腹便便,《五經》笥。但欲眠,思經事。寐與周公通夢,靜與孔子同意。師而可嘲,出何典記(邊為我的姓,孝為我的字。雖然大腹便便,裡面全裝《五經》。為何只想睡眠,夢中思考經典。睡時與周公溝通,靜時和孔子交流。不知嘲諷老師,哪本典籍教你)?”嘲笑他的學生一聽,大為慚愧。

腦滿腸肥 面黃肌瘦 走在中間,大腹便便者,便是恃強凌弱的鄭屠。 舊指犯上作亂,違反封建道德。現多用來比喻某種行為、觀念背離了道德標準和常理。 《漢書·宣帝紀》:“(楊惲)不悔過,怨望,大逆不道,要斬。” 楊惲(yun),是司馬遷的外孫,丞相楊敞的兒子。年輕的時候認真讀外公寫的《史記》,又下功夫鑽研《春秋》,以才能著名楊惲本人輕財好義,獲得很多人的誇獎。進入朝廷任職後,因為揭發大臣謀反有功,而獲封侯爵,被提升為中郎將。在中郎將任上,他厲行改革,獲得了朝廷的讚揚而被升職。在早年的這一派讚揚聲中,楊惲養成了廉潔無私,辦事公平的優點,也養成了喜歡誇耀和顯示自己,刻薄傷人,以及揭發別人隱私的毛病。正是因為這些缺點,朝廷中有不少人怨恨他,尤其是太僕(替天子駕車的官)戴長樂與他矛盾最深。因此,當戴長樂被人告發坐牢時他就懷疑是楊惲幹的,於是也上書揭發楊惲的罪行。

由於性格自傲,楊惲在受審訊期間並不配合,而且口無遮攔,就被判決為大逆不道,按法當斬。皇帝不忍心誅殺他,就將他貶為庶人。楊惲失去爵位後依舊性格不改,又遭人告發為驕傲奢侈,不思悔過,以至於引起了日食這樣不祥的徵兆。朝廷在調查時恰又發現了他給朋友的信上寫著一些怨恨之辭,最終因為這封信引起了皇上的厭惡,楊惲又被判決為大逆不道,被處以腰斬。 犯上作亂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老子打兒子天經地義,兒子打老子就是大逆不道。 徑:門外面的路。庭:院子。形容彼此差異很大。 《莊子·逍遙遊》:“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徑庭,不近人情焉。” 肩吾問連叔:“我聽楚國狂士接輿說話,感覺到他大話連篇沒有邊際,越說越離譜。我對他的話語非常驚恐,如同天上的銀河沒有邊際。他的話與人之常情相差很遠,就像小路和庭院相差很遠,互不相干一樣。”

連叔問:“接輿他到底說了些什麼呢?”肩吾說:“他說在遙遠的姑射山上住著一位神人,不吃五穀,而吸風飲露;乘雲駕龍,而遨遊四海。他意志專注,能使世間萬物不受病害,農作物年年豐收。我認為這全是虛妄之言,一點也靠不住。”連叔聽後說:“對於瞎子沒法同他們欣賞花紋和色彩,對於聾子沒法同他們欣賞鐘鼓樂聲。難道只有形骸上的聾和盲嗎?其實思想上也有聾和盲啊,說的就是肩吾你啊。”連叔言下之意是肩吾思想認識不夠,還沒達到接輿那種自由自在,不受萬物約束的境地,所以領會不了接輿的話意。 截然不同 大同小異 對於同一個問題,不同部門給出的答案大相徑庭,令人難以接受。 本指為了君臣大義而斷絕父子之間的親情。後泛指為維護正義而不顧親屬間的私情。

《左傳·隱公四年》:“石(que),純臣也,惡州吁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 春秋時期,衛莊公非常寵愛小兒子州吁,對他的錯誤一味縱容而不加製止。衛國的大夫石碏多次勸諫莊公,希望莊公能用道義教導州吁,但莊公不聽。石碏的兒子石厚和州吁關係密切,石碏勸說他也沒有作用。 莊公死後,州吁同父異母的哥哥繼承了王位,即為衛桓公。公元前717年春天,州吁在石厚的幫助下殺掉衛桓公,篡奪了王位。但州吁崇尚武力而內心殘忍,不能安定自己的百姓,於是就讓石厚向石碏請教鞏固君位的辦法。石碏說:“朝見周天子就可以取得合法的地位。”石厚說:“怎樣才能朝見周天子呢?”石碏說:“現在陳國的陳桓公正受到週天子的寵信,而陳、衛兩國最近關係也頗和睦,如果你去見陳桓公,讓他代為請求朝見的事,就一定可以達到目的。”於是石厚跟隨州吁到了陳國。石碏暗中派人提前告訴陳桓公說:“衛國地盤狹小,老夫年紀大了,已經不能做什麼事了。但這兩個人確實殺死了我們的國君,請您趁此機會幫我們對付他們。”於是陳國人抓住了州吁和石厚,請衛國派人來處置。衛國派大臣去殺死了州吁,考慮到石厚是石碏的兒子,就沒有處死他。石碏知道後立即派自己的總管前往陳國,殺死了石厚。

當時道德高尚的人都讚嘆說:“石碏真是一心忠於國家的大臣啊。他痛恨州吁,同時連及了自己的兒子石厚。為了君臣大義而斷絕父子私情,大概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吧!” 鐵面無私 徇情枉法 包公發現自己的侄子包勉貪贓枉法,就大義滅親,依法對他處以死刑。 形容因恐懼或驚訝而發楞的樣子。 《莊子·達生》:“紀(sheng)子為王養鬥雞……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西周時,紀渻子為周宣王馴養鬥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雞馴好了嗎?”紀渻子回答說:“不行,正虛浮驕矜、自恃意氣呢。”過了十天,周宣王再問,回答說:“不行,還是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再過了十天,周宣王又問,回答說:“還是那麼迅速地回頭看,意氣還是顯得強盛。”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又問,回答說:“差不多了。別的雞即使打鳴,它也不會有什麼反應,看上去就像木頭雕刻的雞一樣,它的德行真可說是完備了,因為它精神凝滯,別的雞沒有敢來應戰的,見到它只會掉頭逃跑。”

這個故事出自《莊子·達生》,《達生》就是通達生命的真義,這一篇的主旨重在說養神,強調人的精神作用。 聰明伶俐 人們第一眼看見將軍的時候,都吃驚得呆若木雞。 該作出決斷的時候不能決斷,就會貽誤時機,自受其禍。形容做事猶豫不決,反倒會受到禍害。 《史記·春申君列傳論》:“語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春申君失朱英之謂邪?” 春申君是楚國考烈王的宰相,考烈王沒有兒子,春申君為此非常操心,到處尋找適合的婦女進獻,獻了很多,但還是沒有兒子。這時,趙國人李園帶著她妹妹,想獻給楚王。但他聽說楚王不能生育,也擔心時間久了妹妹如果不懷孕也就不再受寵。於是李園想辦法做了春申君的家臣,先把妹妹獻給春申君,讓她懷上身孕。然後再說服春申君,將已經懷孕的妹妹進獻給了楚王。楚王非常信任春申君,接納了李園的妹妹,並寵幸她。隨後,李園的妹妹生下了兒子,被立為太子。這個女人也因此做了王后,而李園也受到了楚王的重用。

李園擔心春申君洩漏了這件事,又害怕春申君以後更加驕橫,所以暗中養了一些敢死的武士,想殺了春申君滅口。春申君的門客中有個叫朱英的,知道了這些情況,就對春申君說:“世上有不期而至的幸福,也有不期而至的災禍。同時,還有意料不到的人物。”春申君問他原因,朱英說:“考烈王死後你必將輔政,這就像歷史上的周公一樣,這就是不期而至的幸福。楚王死後,李園一定搶先入宮佔據權勢,殺了您滅口,這就是不期而至的災禍。如果您讓我擔任郎中,我將在楚王死後、李園入宮時替您殺了他,這就是所謂不期而至的人。”春申君認為李園是個膽小軟弱的人,沒有採納朱英的建議。朱英擔心災禍臨身,就逃走了。 十七天后,楚王去世,事情果然如朱英所預料的一樣,李園搶先入宮並埋伏下武士,春申君進宮時被武士殺死,而且全家都被誅殺。司馬遷在給春申君寫的傳記最後評論說:“當初春申君智慧是多麼高明。但是後來竟被李園控制,真是老了啊。常言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恐怕指的就是春申君失策沒有聽朱英的話吧。”

當:面對。讓:謙讓,辭讓。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主動去做,絕不推諉。 《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 孔子學說的重要內容之一即為“仁”。 “仁”就是維護宗法關係的道德規範,包括忠孝、信義、智勇、愛人等廣泛的內容。在儒家的觀念中,天、地、君、親、師都是頂禮膜拜的對象。但是,孔子在這裡說:“面對仁義的時候,不必和老師謙讓。”似乎老師都可以不尊重,其實並非這樣。 孔子講這句話的目的,在於教育弟子們以仁愛為己任。面對仁義之事,應當勇往直前,決不推諉。宋人邢昺也註釋說:“這句話說的是施行仁義的急迫。弟子之道,在於做事時應當謙讓於老師。但是假如面對的是施行仁義之事,就不必再和老師謙讓了。” 現在“當仁不讓”的含義已經擴大,不但仁義之事應當主動去做,凡是對人民有益的事也都應當自覺主動地去做。

義不容辭 推三阻四 他以一種當仁不讓的神氣立刻接受了委託,興奮地跳著去了。 原指佛教禪宗和尚接待初來學佛的人,常不問情由,用棍棒或呵斥作為特殊的施教方式。後用以比喻促人醒悟的打擊或警告。 《五燈會元·黃檗(bo)運禪師法嗣·臨濟義玄禪師》:“上堂,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亦豎拂子,僧便喝,師亦喝。僧擬議,師便打。” 唐朝時江西有個道一禪師,姓馬,時稱馬祖。有一次,馬祖的弟子百丈禪師參見他,他在百丈迷惑不解時大聲一喝,使其醒悟。後來,百丈對自己的弟子回憶說:“佛法不是小事,我曾經兩次參見馬祖道一禪師,蒙他大喝一聲,讓我覺醒,領悟了佛法的真諦。而他這一聲大喝,竟震得我三天都兩耳發聾、兩眼發黑。” 臨濟義玄也是唐代的著名禪師。他俗姓荊,曹州(今山東菏澤)南華人。義玄出家後,精研佛教律學,博通經論,後來雲游到江西黃檗山參見希運禪師。睦州和尚當時在那裡擔任首座,看到義玄開悟的機緣已經成熟,就點化他說:“你到這裡已有多時,為什麼不去問話?”義玄問:“問什麼呢?”睦州說:“你就問:'什麼是佛法大意?'”臨濟便去問師傅黃檗,話還沒有說完,黃檗抬手就打。義玄回來後,睦州問:“你去問話怎麼樣?”義玄說:“我話還沒有說完,和尚就打我。”睦州就說:“你再去問。”義玄又去問,黃檗又打。就這樣三度發問,三度被打。義玄搞不明白,就去拜見大愚禪師,經大愚禪師指點,才明白黃檗三打是為了警醒自己的癡呆愚昧。 此後,禪門施教也多以棒喝交加的手段,所以禪門流傳著這樣一句名言:“一喝大地震動,一棒須彌粉碎。”意思就是棒喝能引起心靈的震動,能消除像大山一樣積壓在心頭的困惑。 道、途:道路。從道路上聽到,在道路上傳說。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論語·陽貨》:“子曰:'道聽而塗(途)說,德之棄也。'” 《論語·陽貨》裡記載,孔子告誡自己的學生說,在道路上聽說,又在道路上傳播,這是有德行的人應該廢棄的。 《呂氏春秋·察傳》也說:“聽到他人的言論不可不考察,因為很有可能經過多次傳播撒佈,白的已經變成了黑的,黑的已經變成了白的。狗像玃,玃像馬猴,馬猴像人,很有可能據此類推出狗像人的結論,其實人和狗相差很遠。所以聽到傳說然後去考察才是正確的,聽了後不加考察,還不如不聽。”接著又講了三個故事:其一,魯哀公聽到“樂正夔一足”這話,以為是說音樂官員夔這個人只有一隻腳,就問孔子這話是否真實。孔子說,這話本來的意思是說,音樂具有強大的教化人民的功能,而夔這個音樂長官又非常稱職,所以治理天下有夔一個人就足夠了。因此“夔一足”,不是說“夔只有一隻腳”,而是說“夔一個人就足夠了”。其二,宋國一戶姓丁的人家沒有井,他家裡常年有個人住在外面專職挑水。等家裡打了一口井後,家里人告訴別人:“吾穿井得一人。”有人聽到後,傳說道:“丁家人在打井的時候得到了一個人。”全國人都談論起這件事,宋國國君也聽說了。國君派人問丁氏,丁氏回答說:“我是節省了一個勞力,而不是從井裡得到了一個人。”其三,孔子的弟子子夏要到晉國,路過衛國,聽到有人讀史書的時候說:“晉師三豕涉河。”子夏就說:“不對啊,是己亥過河。因為'己'和'三'字形相近,'豕'與'亥'字形相近,因此弄錯了。”到了晉國一問,果然是“晉國軍隊在己亥日渡河”。 作為記者,必須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事實表明,道聽途說往往是不可靠的。 隴:地名,指今甘肅省東部。蜀:地名,指今四川中西部地區。原指攻下隴地後又打算攻下蜀地。後比喻貪心不足。 《後漢書·岑彭傳》:“兩城若下,便可帶兵南擊蜀虜。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复望蜀。每一發兵,頭須為白。” 岑彭是東漢光武帝劉秀手下的平南大將軍。建武八年(公元32年),岑彭帶兵跟隨劉秀攻打盤踞在隴西的隗囂,攻克了隴西重鎮天水,與吳漢一起把隗囂圍困在西城。公孫述派李育為將,帶兵進駐上邽,以援救隗囂。 這時潁川、河東兩地發生了叛亂,京師騷動,劉秀留下蓋延、耿弇(yan)圍攻李育,自己急忙從上邽返回洛陽。劉秀返回時,在給岑彭的信中說:“西城、上邽兩個城池如果攻下,便可以帶兵乘勝向南攻打蜀地。人心總是苦於不知道滿足,我也有這樣的毛病,一旦攻下了隴地,就又盼望攻下蜀地。每一次發兵,我的頭髮鬍鬚就要多白一些。但若不這樣,天下又怎能統一呢?” 岑彭堵塞谷水,打算用灌淹的辦法攻克西城,不料水從地下流走,沒有成功。不久隗囂的手下行巡,周宗帶領救兵來到,而漢軍糧盡,只能領兵退還。等到潁川等地的叛亂平息後,隗囂也隨即病死,他的兒子隗純繼位,一年後投降,隴地即告平定。 岑彭在平定蜀地時一路勢如破竹。建武十一年,岑彭率軍攻至距離成都只有幾十里時遭刺客暗殺。建武十二年,大司馬吳漢繼續進兵成都,才最終平定了蜀地。 得寸進尺 心滿意足 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畫幾幅,雖然太有些得隴望蜀。 調:調動。調動老虎離開自己的地盤。比喻為了便於乘機行事,設法引誘對方離開原來的地方。 第五十三回:“先頭來,我被鉤了兩下,未得水去。才然來,我使個調虎離山計,哄你出來爭戰,卻著我師弟取水去了。” 第五十三回講,唐僧、八戒在西梁女兒國因為誤飲了子母河水,受孕懷胎而肚子疼痛,只能喝解陽山破兒洞落胎泉的泉水才能化解。但是紅孩兒的叔叔如意真仙把持著泉水,他認為孫悟空以前害了紅孩兒,所以不肯給他。孫悟空第一次強取不成,就回去叫上沙和尚幫忙。孫悟空安排沙和尚,讓他先躲在一邊,自己去挑戰,趁兩人交戰正濃時進去取水。等沙和尚取到水後,悟空用金箍棒架住老道的雙鉤,說:“第一次來時,被你的鉤子勾了兩個跟頭,沒有弄到水。剛才來,我用的是調虎離山之計,哄你出來交手,卻讓我師弟取水去了。”老道不知好歹,又掄起鉤子打鬥,被悟空閃過鉤頭一把推倒,然後將他的鉤子折為四截。老道戰戰兢兢,忍辱無言,悟空於是趕緊和沙僧一起駕雲回去解救唐僧和八戒。 放虎歸山 這次戰鬥,最好是採用調虎離山之計。 比喻陰謀或罪惡敗露。 元·劉一清《錢塘遺事》卷二:“檜曰:'可煩傳語夫人,東窗事發矣'。” 秦檜是宋代的大奸臣,他在北宋末期曾擔任御史中丞,其後投降金朝,南宋時受到皇帝信任而做了宰相,是投降派的代表。當時岳飛英勇抗金,成為投降派的眼中釘。秦檜於是設計從前線騙回岳飛,找了些藉口,將其關進監獄。有一天,秦檜和老婆王氏在東邊的窗戶下商量是否殺掉岳飛,商量了很久也不能決定,這時王氏說:“擒獲老虎容易,但是要放掉它可就麻煩了。”於是秦檜下決心處死了岳飛。 過了一段時間,秦檜在西湖坐船遊覽,忽然從水里冒出一個人,披散著頭髮大聲罵道:“你誤國害民,我已向上天傾訴,得到了天帝的支持。”回來後秦檜就得了重病,不久即死去。沒過多久,他的兒子秦熺(xi)也死了。王氏想念他們,就請來方士做法。方士看見秦熺在陰間正戴著鐵枷受刑,就問他秦檜在哪裡。秦熺說:“我父親現在鬼城酆都。”方士按他所說前往酆都,看見秦檜和同黨万俟卨(moqixie)都戴著鐵枷,正在遭受各種刑法。秦檜看見方士便說:“麻煩你帶話給我夫人,就說東窗密謀的事情已經敗露了。” 走漏風聲 秘而不宣 他拉幫結派排除異己東窗事發後,引起了上級機關的重視,經調查最終被免職。 對女婿的美稱。 《世說新語·雅量》:“郗(xi)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即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東床上坦腹臥,如不聞。'郗公雲:'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 東晉時,太尉郗鑒在京口(江蘇鎮江),派門生給丞相王導帶信,打算在王導的兒孫裡選個女婿。王導對來人說:“你自己到東邊廂房裡,任意選擇吧。”門生到東廂房看完後,回來告訴郗鑒說:“王丞相家的兒郎個個都不錯。他們聽說太尉派人來選女婿,都各自竭力保持莊重。只有一個小伙在東邊的床上,露著肚皮睡大覺,就好像沒有聽見一樣。”太尉郗鑒一聽,說:“這個人正合適。”再派人去打聽,這個小伙原來就是王羲之,於是就把女兒嫁給了他。 乘龍快婿 他成了總工程師的東床佳婿以來,廠裡的那些科長、主任們,對他似乎比過去客氣多了。 比喻不分善惡,濫施仁慈的人。 明·馬中錫《中山狼傳》:“先生曰:'狼負我!狼負我!'狼曰:'吾非固欲負汝,天生汝輩,固需吾輩食也!'” 小說《中山狼傳》說,趙簡子到中山打獵,遇見一隻狼,像人一樣站在路中間號叫。趙簡子一箭射去,正中狼腿,狼尖叫著逃走了,趙簡子馬上帶人去追趕。 這時,有位墨家學者東郭先生打算到中山去謀求官職,正趕著跛腳毛驢,馱著書,因為迷路待在路邊。狼跑到東郭先生跟前,說:“先生難道不願意救助別人嗎?過去毛寶因為放生烏龜,後來渡河時得到烏龜的幫助;隋侯因為救了大蛇,後來大蛇贈送給他珍珠。烏龜和大蛇哪有我們狼類聰敏呢?先生今天為何不把我藏在書袋里略作喘息呢?假如能夠脫險,先生的恩德簡直如同讓死者復生、讓白骨生肉,我又豈敢不學龜蛇而對恩人有所回報呢?”東郭先生說:“為了包庇你而得罪當權貴族,說不定會遭遇不測之禍,哪裡還想得到什麼回報。但是我們墨家學說主張愛無差別等級,不分厚薄親疏,我會想辦法救你,即使因此遭遇禍患,也不會推辭。”東郭先生說完就取出書騰空口袋,讓狼爬進去藏在裡面,然後把口袋紮住放在驢背上,躲到路旁。趙簡子追過來沒有找到狼,就走了。東郭先生於是把狼放出來,不料狼一出來就要吃掉他。東郭先生大喊:“狼啊,你辜負了我。”狼說:“不是我辜負你,天生你這樣的人,就是讓我們吃的。” 正在東郭先生被狼追逐時,來了一位老農,設計騙狼重新鑽進袋子,然後才將它打死。 不辨善惡 愛憎分明 愛憎不分明,對壞人還抱同情和幻想的人,就是現代的東郭先生。 東晉謝安早年曾辭官隱居在會稽東山,經朝廷屢次徵召,方從東山復出,官至司徒要職,成為東晉重臣。後指退隱复仕或失勢後重新得勢。 《晉書·謝安傳》:“卿累違朝旨,高臥東山,諸人每相與言,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 謝安,字安石,東晉著名政治家。謝安小的時候非常聰敏,長大後擅長書法,口才也很好,得到當時名流的推重,名氣很大。謝安成年後,官府屢次徵召他擔任官職,都被他拒絕了。他寄居在會稽山,和王羲之等人來往,要么一起外出遊賞山水,要么一起在家裡吟詠作文,沒有一點從政的想法。因為謝安名氣很大,揚州刺史庾冰想盡辦法,逼他到自己手下任職,但也不過一個多月,謝安又辭職回家了。後來官府又屢次徵召,謝安仍然不赴任,和朋友們在東山遊賞玩樂。有一次,謝安到臨安附近的山中,坐在石洞裡,面對著深谷,悠然嘆息道:“我的這種生活境界恐怕和古代著名的隱士伯夷也相差不遠了。”又有一次,他和朋友到海中泛舟,不料刮起了大風,波浪起伏,朋友們都害怕了,只有謝安若無其事地吟誦、長嘯。划船的人以為謝安喜歡,也就暫時沒有返航,直到風浪越來越大,把船裡的人嚇個半死,謝安才讓返回,從此大家又都佩服他高雅鎮定的氣度。直到四十多歲,因為弟弟謝萬被廢黜,謝安才有了入仕從政的打算。 當時權臣征西大將軍桓溫請謝安擔任自己的司馬,將要赴任時,許多人都來送行,高崧和他開玩笑說:“您屢次違抗朝廷的旨意,高臥在會稽東山,大家常常議論,安石先生不願出來做官,天下百姓該怎麼辦?現在您答應出仕,又不知天下百姓如何對您?”謝安聽後,感到非常慚愧。後來謝安逐漸升任中書令、司徒等要職,晉室依賴他的調度,安然度過了國內外的多次危機。 東施:越國的醜女。效:模仿。顰(pin):皺眉。東施模仿美女西施的樣子皺眉。後比喻不切實際地照搬照抄,效果適得其反。 《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通'顰',皺眉)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通'挈',帶領)妻子而去之走。” 西施是越國的美女,非常漂亮。有一次,她心口疼痛,就在里巷中皺起眉頭。同巷裡一個醜女東施看見了,覺得她皺眉的樣子非常好看,回去後也在別人面前捧著心口皺眉頭。鄰居里的富人看見後,趕快把門關得緊緊的不出來;窮人看見後,帶著自己的老婆孩子遠遠地躲開她跑掉了。 邯鄲學步 獨闢蹊徑 現在許多女孩不顧自身條件,一味模仿明星,結果東施效顰、適得其反。 比喻對不懂事理的人講道理。常含有徒勞無功或諷刺對方愚蠢之意。 東漢·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牟融是東漢末年人,推崇佛法,撰寫了《理惑論》(《牟子》)一書,採用問答式,引用《老子》《孝經》等書,回答了當時人對佛教提出的種種疑難問題。 當時有人問牟融:“你崇尚佛法,說佛經數量浩如煙海,都是錦繡文章,但為何回答我的問題時不用佛經,卻引《詩》,難道是為了把不同的東西合併成相同的東西嗎?”牟融回答說:“口渴的人不一定非要到長江、大海去喝水,飢餓的人不一定非要到糧倉才能吃飽。規律呈現給有智慧的人,辯論講給明白事理的人,書籍留傳給能看明白的人,事情說明給有見解的人。我以為你了解《詩》,所以才引用它們來加以說明。如果用佛經上的話,對你談佛經'無為之道'的要點,這就像對盲人述說五種色彩,對聾子演奏五種聲律。師曠再巧,也不能彈奏沒有琴弦的琴;皮衣再暖,也不能讓死人的體溫變熱。公明儀給牛彈奏《清角》這樣優美的樂曲,牛卻照樣低頭吃草,並不是牛沒聽見,而是樂曲不合它的耳朵。假如換成蚊子、牛虻的聲音,或者小牛犢孤獨的叫聲,它馬上就調轉尾巴,豎起耳朵,走來走去地聽。因此,我用《詩》來給你講佛經的道理。” 白費口舌 對症下藥 和這些劊子手爭吵,無異於對牛彈琴,徒然耗費精力。 國家多遭患難,可以促使內部團結,因而興盛起來。 《左傳·昭公四年》:“鄰國之難,不可虞也。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 公元前538年春,楚靈王想稱霸諸侯,就派椒舉到晉國去爭取晉國的擁護。晉平公不想答應,司馬侯卻認為值得考慮。晉平公說:“晉國地勢險要,盛產馬匹,而齊、楚等國禍難很多,這三條優勢足以讓晉國免於任何危險。”司馬侯說:“仗著地勢險要和馬匹眾多,而對鄰國幸災樂禍,這是三條危險。地勢和馬匹,從來就不能鞏固國家。鄰國的禍難,是不能用來高興的。對於鄰國來說,或者禍難眾多,卻以此鞏固了國家;或者沒有禍難,卻反倒因此滅亡。因此,又怎能對鄰國的禍難幸災樂禍呢?” 司馬侯又說:“楚靈王現在做事正在胡作妄為的時候,上天也許是想讓他滿足願望,以增加他的劣跡,然後降下懲罰;不過,說不定也許會讓他得以善終。晉、楚的霸業只有靠上天的幫助,而不是彼此可以爭奪的。您還是同意他,而修明德行來等待他的結局。如果他最後德行高尚,我們理應尊他為霸主。如果他荒淫暴虐,楚國人自己會拋棄他,又哪裡需要我們去跟他爭奪?”晉平公覺得有理,就同意了楚國的請求。 生於憂患 溫總理深情地在黑板上寫下了四個字:“多難興邦!”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