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國學小百科書系·繪畫小百科

第184章 皴法

早期的山水畫,是用勾勒的方法描繪出山水樹石的輪廓,然後用平塗法填色,如顧愷之的《洛神賦卷》、展子虔的《游春圖》等。這種方法一直到唐代都還非常盛行。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圖》等都是如此。用這種方法畫山水,不能很好地表現山石樹幹的質感,不能很好地區別東西南北各地山水的不同面貌,也缺乏厚重的感覺。從五代開始,巨然、范寬、荊浩等人開始嘗試一種新的技法,即用較乾的直筆或側筆皴擦,以表現山水中山石樹木的脈絡、紋路、質地、陰陽、凹凸、向背。巨然《秋山問道圖》用披麻皴,范寬《溪山行旅圖》用雨點皴。清石濤在《苦瓜和尚畫語錄·皴法第九章》中說:“筆之於皴也,開生面也。山之為形萬狀,則其開面非一端也。”什麼是“開生面”?就是表現出不同山石的不同面貌,石濤稱之為“山川自具之皴”。他又說:“峰不能變皴之體用,皴卻能資峰之形勢。不得其峰何以變?不得其皴何以現?”意思是說,不針對具體的山峰,就不知道使用什麼樣的皴法;沒有皴法,山峰的不同變化又如何表現。可見皴法已經成為山水畫中最重要的技法之一。後人在此基礎上加以發展,一共創造出十幾種皴法,用以表現不同的山石形貌。清鄭績在《夢幻居畫學簡明·論皴》中將它列為十六家皴法:“古人寫山水皴分十六家。曰披麻,曰雲頭,曰芝麻,曰亂麻,曰折帶,曰馬牙,曰斧劈,曰雨點,曰彈渦,曰骷髏,曰礬頭,曰荷葉,曰牛毛,曰解素,曰鬼皮,曰亂柴。”此外,還有表現樹身表皮的鱗皴、繩皴、橫皴等。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