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國學小百科書系·繪畫小百科

第144章 落花游魚圖清/惲壽平


(清)惲壽平《落花游魚圖》
惲壽平(南田)是清代花鳥畫家中“沒骨”畫法的集大成者。 中國畫是線的藝術,傳統的畫法,基本上都是先用線勾勒出形,然後再暈染填色。宋代畫家徐崇嗣,是號稱“野逸”一派創始人徐熙的兒子,宋代初年,以院畫為主體的花鳥畫重的是黃筌父子開創的“富貴濃艷”一派,徐崇嗣即改其父之法,創“沒骨”畫法,以期得到畫院派的承認。所謂“沒骨”畫法,即不用線條勾勒,直接用色彩來表現的畫法,但後代畫家很少採用,直到清惲壽平,才又將它發揚光大,並且對後世畫法產生了重大影響。 以魚為描繪對象的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遠古的陶器圖案。後來的畫家也常常把魚作為繪畫的題材。宋代的劉寀就有一幅很有名的《群魚戲藻圖》流傳下來,惲壽平的這幅《落花游魚圖》明顯地受其影響。但無論運思、構圖、畫法等,又都有所突破,完全是惲壽平自己的思想和技法。

這幅畫其實也可以叫“魚戲圖”或者“魚樂圖”。畫的左上角,作者有題詞說:“菰葉翠相結,藻影青可憐,魚游其間。願得惠子兮,從我於濠上之觀兮。”惠子就是惠施,他與莊子曾經濠梁觀魚,莊子說這些魚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這是魚的快樂。惠施說你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快樂。莊子說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一個可以無限延伸下去的辯論,見於《莊子·秋水篇》,惲壽平所取的,只是“魚樂”而已。 畫面正中最醒目的地方,有一片剛飄落下來的紅色花瓣。立刻引來十餘條小魚。但它們很快就發現這並不是食物,於是,就圍著花瓣嬉戲遊樂。十餘條小魚的聚散關係處理得非常好。八九條小魚在花瓣的下方,聚在一處,或向或背。另一條小魚,大概是剛剛才從遠處趕來,正好填補了花瓣上面的大片空白,構思極為巧妙。這當然不是有的人所說的群魚爭啄花瓣,而強者為勝了,這樣解讀,完全破壞了作品的意境。魚身用淡墨暈染,再用濃墨點睛。十條魚的姿態各異,十分傳神。水面上以淡彩點染出浮萍、水藻,用的就是“沒骨”畫法。整幅畫生趣盎然,是惲壽平的精心之作。

《落花游魚圖》,絹本,淡設色。縱65.5厘米,橫30.1厘米。清惲壽平作。現藏上海博物館。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