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國學小百科書系·繪畫小百科

第130章 富春山居圖元/黃公望


(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元四家”被稱為中國山水畫之冠,黃公望被稱為“元四家”之冠,《富春山居圖》被稱為黃公望作品之冠,雖然說法有一點誇張,但其價值就可想而知了,明代鄒之麟題跋中,將此圖與王羲之《蘭亭序》媲美,評價極高。 富春山在浙江桐廬縣城以西約十五公里的富春江北岸。相傳,這裡是東漢高士嚴光隱居垂釣的地方,故又稱嚴陵山。站在嚴子陵釣台,俯視碧水白雲,遠望秀嶺清波,悅目賞心。 黃公望準備作此畫的時候,是元惠宗至正七年(1437),他已經年近八十了。為了畫好此畫,他幾乎跑遍了富春山的每一個地方。他在“領略江山釣灘之勝”時,“袖攜紙筆,凡遇景物,輟即模記”。到底什麼時候才完成此畫,不太清楚,清王原祁《麓台畫稿》中說他是經營七年才最後完成。可以說黃公望在此畫上傾注了晚年的全部精力。古人說書法,“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孫過庭《書譜》),黃公望此畫,大概也可以稱得上是“通會之際,人畫俱老”了。

中國畫的散點透視,使徑尺之紙,可以圖寫高山長河。尤其是長卷,可以收千里風雲於筆端,《富春山居圖》就是這樣的作品,它將富春江兩岸秋景盡收卷中。 徐徐展開畫卷,你就像漫步在富春江邊,層巒起伏,林木森秀,水平浪靜,風和日麗,村落、小橋、亭台、漁舟疏疏落落地掩映在山麓水波之間,垂釣者放舟江心,儼然是陶淵明“世外桃源”的形象再現。 山和水的佈置疏密得當,層次分明,畫面有大片的空白,顯得通透空靈之至。黃公望在筆墨技法上取法董源、巨然,但已經完全化為自己的風格,山石的勾、皴,用筆頓挫轉折,將近二十厘米的長披麻皴,枯濕渾成,功力深厚。圖畫筆墨洗練,意境簡遠,將長短幹筆皴擦與濕筆披麻皴渾成一體,筆趣新穎,堪稱創格。全畫用墨淡雅,僅在山石上薄染一層極淡的墨色,用稍深墨色染出遠山及江邊沙漬、波影,只有點苔、點葉時用上濃墨。這是畫家畢生藝術追求的結晶,足以垂範後世,無怪乎董其昌見了會驚呼:“吾師乎!吾師乎!一丘五嶽,都具是矣!”

富春江,兩岸景緻有時重山疊嶂,有時汀岸平曠,與畫中景物並非十分形似,但這正是黃公望在生活基礎上的高度藝術概括。黃公望主張師造化,但並不以刻畫真山真水為藝術的創作目的,而是藉山川之形,通過筆墨以抒情。在《富春山居圖》中,黃公望以蕭散簡遠的構圖和獨到的筆墨氣韻,表現了他物外之情的含蓄寄託和他所嚮往的理想境界。 此畫是黃公望送給好友無用禪師的,明代為大畫家沈周所有,但被人騙去。清順治年間為收藏家吳洪裕所得,吳洪裕太愛此畫,臨終時竟命焚毀此畫為自己殉葬。畫已經扔進了火中,幸好他的侄子吳靜庵冒險把畫從火中搶出,但已燒成兩截。此後重新裝裱,前半卷重新裝裱後,名《剩山圖》,縱31.8厘米,橫51.4厘米。現藏浙江省博物館。後半卷縱33厘米,橫636.9厘米。現藏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