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國學小百科書系·書法小百科

第120章 龍藏寺碑隋/佚名


(隋)佚名《龍藏寺碑》
隸書、魏碑向楷書過渡,是歷史的必然。南方秀媚書風和北方剛勁書風的融合也是歷史的必然。這種過渡與融合,在南北朝後期已經在悄悄地進行著,尤其是庾信、王褒等南方文人和書家到了北方以後,更促進了這種過渡和融合。 《張猛龍碑》《張黑女墓誌》及大量南北朝碑碣墓誌中,都可以看到這種情況。 隋代的大一統,加快了這種過渡和融合的腳步,《龍藏寺碑》就是這種過渡和融合的代表。 《龍藏寺碑》已是標準的楷書,只不過在有些橫畫和捺畫上,還可以看到一點隸書的痕跡。康有為對它評價極高,他在《廣藝舟雙楫·取隋》中說:“隋碑漸失古意,體多闓爽,絕少虛和高穆之風,一線之延,惟有《龍藏》。《龍藏》統合分、隸,並《吊比干》《鄭文公》《敬使君》《劉懿》《李仲璇》諸派,薈萃為一。安靜渾穆,骨鯁不減曲江,而風度端凝。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獨為隋碑第一也。虞、褚、薛、陸傳其遺法。”隋代本來就是承上啟下的朝代,《龍藏寺碑》是承上啟下的名碑。它對唐代楷書的完善和多種清麗風格的形成影響很大。清楊守敬說:“細玩此碑,正平沖和處似永興(虞世南),婉麗遒媚處似河南(褚遂良),亦無信本(歐陽詢)險峭之態。”


龍藏寺碑
《龍藏寺碑》今在河北正定隆興寺。碑通高3.15米(含碑座),寬0.90米,厚0.29米。碑文楷書三十行,行五十字,凡一千五百餘字。碑額楷書“恆州刺史鄂國公為國勸造龍藏寺碑”十五字。碑陰及左側有題名及恆州諸縣名,分五截三十行,行字數不等,亦為楷書。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