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國學小百科書系·書法小百科

第111章 爨寶子碑晉/佚名


(晉)佚名《爨寶子碑》
此碑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雲南南寧(今曲靖)出土,當時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後來被一鄉民用做壓豆腐的石板。咸豐二年,曲靖知府鄧爾恆發現豆腐上有字跡,大為驚異,急忙派人找到賣豆腐之人,將碑石運回府中,後置於城中武侯祠。當時,正是碑學大興而帖學告退的時代。所以,它一經發現,其怪誕的用筆,隨意的結體所表現出的古樸味道,立刻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被視為書法作品中的奇珍異寶,阮元稱它為“滇中第一石”,康有為譽為“已冠古今”。 三國時的吳國和蜀國,都注意對西南邊疆的開發。東晉以後,這種開發仍不斷進行,西南許多少數民族都向中原俯首稱臣。 雲南南寧地區,是彝族人民居住的地方。東晉時,他們的首領爨寶子,一位只活了二十三歲的奴隸主,被封為振威將軍、建寧太守。 《爨寶子碑》就是記敘他的生平和功績的。他雖然一生平庸,卻因為此碑而名垂千古。

《爨寶子碑》書風稚拙奇古,體勢方厚,最奇特的是它的筆法,尤其是橫畫,左右兩頭向上翹起,成兩個尖角。中間則微微凹進,非常獨特。 它的結構似隸非隸,似楷非楷。用筆以方筆為主,端重古樸,拙中有巧。看似呆笨,卻又有飛動之勢。被認為是奇古厚朴一派書風的代表作。 從書法藝術的角度看,《爨寶子碑》方筆直入,結體堅實,比起程式化了的楷書,顯得粗獷凝重,絕俗習氣,因用筆或舒展,或收斂,或方折,或圓通,平實無奇的結體顯得巧拙相宜,雄強奇古,所以通篇看來,參差錯落,各得其所。 但是,有兩個問題也是我們在欣賞學習此碑時應該注意的。 一個是它的筆劃,處處出鋒,橫畫的特殊形式,被人戲稱為“元寶體”。這種筆劃,用柔軟的毛筆直接書寫是很不容易的,可能是因為刻碑者的技術較差而造成的。

第二是它的隸、楷結合的結構,也應該看作是書法不成熟的一種表現。雖然由此造成了一種近於笨拙的美,但是它並不代表書法發展的方向。 《爨寶子碑》碑額題刻“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之墓”。碑高1.83米,寬0.68米,十三行,行三十字。現在曲靖一中碑亭內。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