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國學小百科書系·書法小百科

第101章 泰山刻石秦/李斯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曾經六次東巡。為了炫耀他的文治武功,在泰山、瑯琊、之罘、碣石、會稽、嶧山六處七次立碑刻石。刻石均為李斯所書。這些刻石,無非是一些歌功頌德的文字,本不足取,但是,李斯的書法,卻光照千古,使這些刻石成為書法藝術中的瑰寶。

(秦)李斯《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又名《封泰山碑》。石四面刻字,現在山東泰安岱廟,僅存九字。 和許多文物古蹟一樣,秦刻石的遭遇也是非常不幸的。古時的許多碑刻,都立於山林荒野,或風雨剝蝕,或為無知鄉民肆意毀損。著名的《嶧山刻石》,因為前去傳拓的人多,不免會給鄉民帶來一些麻煩,於是,在後魏時,就被鄉民推倒,聚火焚燒了!而《瑯琊刻石》僅八十六字清晰,《嶧山刻石》《會稽刻石》是據拓本重刻,《之罘刻石》《碣石刻石》早就不知道到哪裡去了。

《泰山刻石》的命運也好不到哪裡去。據清道光八年(1828年)《泰安縣志》載,宋政和四年(1114)刻石在泰山頂玉女池上,可認讀的有一百四十六字,漫滅剝蝕了七十六字。明嘉靖年間,北京許某將此石移置碧霞元君宮東廡,當時僅存二世詔書四行二十九字,清乾隆五年(1740),祠遇火災,刻石就不見了。直到嘉慶二十年(1815),蔣因培才從池中搜得,已斷為二,僅存十字。宣統時修了亭子保護它,已經僅存九個字了。現在,在山東泰安岱廟。 《泰山刻石》是用標準的小篆書寫的。小篆的結構是高度對稱均衡的,略為修長。它沒有了大篆那種剛猛的武士氣概、隨意的自由精神,而是內擫的、含蓄的,是一種帶有陰柔之氣的美。因此,它也很容易板滯。但是,《泰山刻石》等秦刻石卻絕無這些毛病,它在整飭中顯示出靈動,對稱中孕含著飄逸,如仙子臨風,儀態萬方;如名士風流,倜儻瀟灑。李斯小篆的這種整飭的秀美,後世書家幾乎難以企及。

應該說,在我國書法史上,小篆是第一個成熟的書體,李斯是第一位成熟的書法家,而以《泰山刻石》為代表的秦刻石群,則是第一個最成熟的書法作品。 《泰山刻石》以二十九字拓本,十字拓本較為常見,傳世拓本當以明人無錫安國所藏宋拓本為最早,計存一百六十五字,此藏本於昭和十五年(1940)七月一日,由中村不折氏(1866-1943)購自晚翠軒。另一本存五十三字,亦流至日本。上海藝苑真賞社、日本《書苑》、二玄社《書跡名品叢刊》等均有影印。秦刻石中,僅此與《瑯琊台刻石》為真跡,餘皆後人摹刻。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