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國學小百科書系·書法小百科

第69章 董其昌

董其昌在明末清初,名氣極大,領袖文壇數十年,詩文書畫名滿天下,清初更因康熙皇帝的喜愛,書法竟然風行天下。但是,對他卻有兩個想不到。 第一,他的發憤學書,竟然是因為考試時因書法太差,本來應該第一的,被改為第二。他在十七歲時參加會考,松江知府衷貞吉在批閱考卷時,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將他名列第一,但嫌其考卷上字寫得太差,遂將第一改為第二。這件事極大地刺激了董其昌,自此鑽研書法,終成大器。董其昌回憶說:“郡守江西衷洪溪以餘書拙置第二,自是始發憤臨池矣。” 第二,原本清貧的董其昌,在有權有勢、富甲一方之後,竟成魚肉鄉里的惡霸,民憤極大。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當過編修、講官,督學湖廣,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太子太傅。他對政治極為敏感,一有風波,立刻辭官歸隱。他的詩文書畫名氣都很大,是明代畫壇重要畫派“華亭派”的代表,書法成就尤高。他自己說:“吾學書在十七歲時。初師顏平原《多寶塔》,又改學虞永興。以為唐書不如魏、晉,遂仿《黃庭經》及鍾元常《宣示表》《力命表》《還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謂逼古,不復以文徵仲、祝希哲置之眼角。乃於書家之神理,實未有入處,徒守格轍耳。比遊嘉興,得盡睹項子京家藏真跡,又見右軍《官奴帖》於金陵,方悟從前妄自標許,自此漸有小得。”(《畫禪室隨筆》)

董其昌書法長於楷、行、草,繼承的實際上還是趙孟頫倡導的二王路線。他的書法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風,自成一體,其書風飄逸空靈、風華自足。筆劃圓勁秀逸、平淡古樸,用筆精到,始終保持正鋒。在章法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分行佈局,疏朗勻稱。在當時已“名聞外國,尺素短札,流佈人間,爭購寶之”(《明史·文苑傳》)。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書為宗法,備加推崇,使董書在清初風靡一時。 董其昌的書法也受到一些人的責難,特別是清中葉以後碑學興起,董其昌的熟媚書風更受到抨擊。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就多次批評他。如《行草第二十五》說“香光雖負盛名,然如休糧道士,神氣寒儉。若遇大將整軍厲武,壁壘摩天,旌旗變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包世臣《藝舟雙楫》說他“行筆不免空怯,出筆時形偏竭”,都是切中肯棨的。

他們傳世書跡很多,著名的有《白居易琵琶行》《三世誥命》《草書詩冊》《煙江疊嶂圖跋》《倪寬贊》《前後赤壁賦冊》等。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