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國學小百科書系·宋詞小百科

第82章 唐多令·《惜別》/吳文英

在送別惜別的詩詞中,吳文英的這一首《唐多令》也算是一首名作了,其實全篇並沒有多少出色的地方,讓大家感興趣並記住的,是起句“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愁”字的本意顯然不是這樣解的。這是一個典型的形聲字,“秋”是聲符,只表讀音,沒有實際意思的。但是吳文英的這個釋詞法,卻把“愁”字講活了,所以有人乾脆把“愁”字講成會意字。 天下可愁之事多得很,最讓人愁的,莫過於家人情侶朋友的離別,從江淹《別賦》那句著名的“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到元人散曲中“想人生最苦離別”(劉庭信〔雙調·折桂令〕《憶別》),不僅引起無數離人的共鳴,也成為詩詞曲賦反复吟詠的主題。 上片用了兩件事物,加深對愁懷淒苦的描述。

芭蕉,因其葉大,雨打在上面的聲音也很大很特別。當人在愁苦的時候,打在芭蕉葉上的雨聲,會更增添了愁懷。李清照有一首《添字采桑子》: 元徐再思在著名的〔水仙子〕《雨夜》中也說“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吳文英在這裡稍作了一點變化,說“縱芭蕉不雨也颼颼”,沒有雨打在芭蕉葉上那引人煩亂的聲音,但看到芭蕉,引起聯想,也會給人以冷颼颼的感覺。 登樓,尤其是晚涼天、明月夜,應該是非常愜意的事,但是,對離人來說,就不是這麼回事了。因為登高就會望遠,望遠就會思鄉思人,這大概也是古人一種思維模式了,建安時期的王粲寫了《登樓賦》以抒發思鄉之情,後人詩詞中寫登樓懷鄉懷人之作不勝枚舉,以至於晚唐詩人羅隱乾脆說“芳草有情皆礙馬,好云無處不遮樓”(《魏城逢故人》)。吳文英說“有明月,怕登樓”,怕的也是登樓遠望,更引起對離人的思念,更增加深深的離恨。

下片得力處,全在結尾二句。 送別說柳,是常談,但一般說法都源於唐人折柳送別的習俗。但吳文英卻因柳絲長軟如繩,引起聯想。那隨風飄舞的長長的柳絲,當時不能為我係住情人的裙帶,讓她留下,但是現在卻又牢牢地拴住了行舟,讓我不能去尋找她。後來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中著名的“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滾繡球〕),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