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國學小百科書系·宋詞小百科

第8章 柳永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盪。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這是宋代詞人柳永在一次科舉考試失敗後所寫的《鶴沖天》。口氣有點大,牢騷有點大,玩笑也開大了。 “明代暫遺賢”,簡直就是唐代孟浩然在唐明皇面前獻詩所說的“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歲暮歸南山》)的翻版。當年孟浩然因此得罪了唐明皇,一生不仕;柳永也因此得罪了宋仁宗,被御筆除名,說:“且去填詞,何用浮名。”柳永於是乾脆自稱“奉聖旨填詞柳三變”,繼續去過他“倚紅偎翠”“淺斟低唱”的生活。

皇上都發了話,考官自然不敢錄取,但是,作為一個讀書人,科舉還是唯一的出身之路,最後不得已,他只好把名字改成了“柳永”,才算是蒙混過去,於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考中進士,被授睦州團練副使推官,此後一直沉淪下僚,晚年才調回京師,任屯田員外郎,世又稱“柳屯田”。 柳永(約987—約1053),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柳永是宋代第一個以全部精力作詞的專業詞人,他的最大貢獻,在慢詞的創造上。 唐、五代的民間曲子詞中,雖然已經有了不少的慢詞,但也許是對這種與音樂關係非常密切的新的藝術體裁還不太熟悉,所以一直到北宋初年,文人創作仍多為小令。歐陽修、張先等人雖然也創作了一些慢詞,但是數量都不太多,而在柳永的《樂章集》裡,慢詞卻佔了一半以上,對宋詞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慢詞與小令的區別,絕不僅僅在字數句數的多寡,也不僅僅是從文學創作的角度看,慢詞謀篇佈局、章法結構、起承轉合、回環照應等遠較小令複雜。試想,詩歌中的五絕僅二十字,而長詩如屈原《離騷》、漢樂府《孔雀東南飛》、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白居易、元稹《連昌宮詞》等,動輒數百言,但無論章法句法、協韻造語,都非常工穩優美,可見詩人騷客並非沒有駕馭長調的能力。那麼,為什麼自唐代文人涉足詞作以來,直至宋初,所作幾乎全是小令而絕少慢詞呢?這就是因為詞與音樂的關係太密切,寫長調不難,但要協和音律就不容易了。一般文人,於音律一道本來就不甚了了,製作慢詞,自然有力不從心之感。 柳永在音樂上殊少貢獻,往往是樂工妓女得到“新腔”,再請他填詞。從柳永《樂章集》中的詞作來看,絕大多數都是慢詞,不過他的詞確實寫得很美,《詞林紀事》卷二引陳振孫的話說:“柳詞格不高,而音律諧婉,詞意妥帖。”“詞意妥帖”是從文學的角度對柳詞的評價,而“音律諧婉”則是從音樂的角度對柳詞的讚美。柳詞的這種風格詞章華美,無疑對演唱也是有很大幫助的。比如那首著名的《八聲甘州》:

柳永對慢詞的貢獻,就在於探索出瞭如何使慢詞與音樂相配合的方法,既要做到“詞意妥帖”,文詞優美,又要做到“音律諧婉”,協韻諧律,吟之琅琅上口,歌之腔圓字正。 柳永的詞“淺近卑俗,自成一體,不知書者尤好之”(《碧雞漫志》卷二),這固然使他的詞傳播四方,到了“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避暑錄話》)的地步。但是過分俚俗儇薄,格調低下,也受到時人的批評。 《詞林紀事》卷六引《高齋詩話》記載,秦觀從會稽回到京城,去見蘇東坡,蘇東坡說“沒有想到分別以後,你卻學柳永作詞。”秦觀說:“我就算學得不好,也不至於去學柳永。”蘇東坡說:“'銷魂當此際',不是柳永的詞法嗎?” 秦觀雖然不承認自己學柳永,但上面所引,恰好證明他多多少少是受了柳永影響的。不僅秦觀如此,宋人填詞,幾乎沒有不取法柳永的,只是口頭不承認而已。蘇軾學究天人,自視極高,等閒不入於他的法眼,他責備秦觀“學柳七作詞”,但是他自己其實是很看重柳永的,俞豹《吹劍錄》載他“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詞?'”他是把柳永當成夠得上稱為對手的詞人看待的。

當然,柳詞的優點還是得到人們的充分肯定的,蘇軾就曾經說過:“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此語於詩句,不減唐人高處。”(《侯鯖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