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國學小百科書系·音樂小百科

第85章 聲曲折

現在所知道的我國最早的記譜法。 音樂的保留,在沒有音像手段的時候,只能靠兩種方法:一種是師弟相授,即師傅傳給徒弟,如此一代一代地傳下去,傳統的戲曲傳承,基本上是採用這種方法。但如果由於某種原因來不及傳授,則某一些曲目就有可能失傳。現在的許多優秀曲目已經失傳,好多都是因為這個原因;另一種方法是用樂譜記載下來,這是最好的方法,有了樂譜,哪怕千載以下,人們都可以根據樂譜把這些音樂再現出來。 在現在國際通行的五線譜和簡譜沒有傳入我國以前,中國古代曾經有過許多記譜法,有一些,因為時代久遠,具體的解讀方法沒有傳下來,雖然譜仍在,但解讀困難,甚至現在尚不能解讀,比如聲曲折、唐人琵琶譜等,有一些,卻一直沿用至今,比如琴譜、工尺譜等。

聲曲折最早見於《漢書》。 《漢書·藝文志》著錄了《河南周歌詩》七篇之後,又著錄了《河南周歌詩聲曲折》七篇;著錄了《週謠歌詩》七十五篇之後,又著錄了《週謠歌詩聲曲折》七十五篇。雖然這些典籍並沒有流傳下來,但是可以肯定,《河南周歌詩聲曲折》就是《河南周歌詩》的曲譜;《週謠歌詩聲曲折》就是《週謠歌詩》的曲譜。這種曲譜,推想應該是一種變化多端的曲線,根據其變化的位置和弧度等,大致記載了聲音的高低快慢等旋律因素。 聲曲折的實物資料,今天仍然可以看到,一是明正統九年(1444)刊行的《道藏·玉音法事》中的讚頌音樂,即使用這種譜式。樂譜上方記寫歌詞,每字下面用曲線記錄唱腔高低上下的轉折。有的曲線旁注有小字,可能是標記字腔聲韻的。

西藏地區佛教寺院也有曲線譜,用於記寫唱誦經書的音調,相傳為14世紀時,經布敦和他的弟子宗喀巴創制,藏語稱“央移”。 《札什倫布寺密宗下密園樂譜》是其一例。樂譜抄錄在長條形懺符上,譜中黑色藏文是經文唱詞,紅色藏文是襯字,不同的曲線符號約有百餘種,用以記寫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和裝飾音。 這種記譜法確實不是很科學,所以在漢以後就很少使用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